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上允镇位于云南省澜沧县境西北部,地处北纬"22°55′54″~22°12′46″、东经99°41′25″~99°59′52″之间,东与东河乡、大山乡接壤,南与富邦乡接壤,西与木戛乡、安康乡接壤,北与文东乡和临沧市双江县毗邻,面积433平方千米,海拔在840-249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2015年末,全镇辖上允、下允、芒角、竜浪、南洼、曼蚌、勐佛、翁板、南乃、那阮、坝老11个村民委员会146个自然村22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43598人(2017年),有傣族、佤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镇政府驻地上允村,海拔950米,距县城92千米。[1]

目录

基本概况

明代为孟连长官司辖地,清代设上勐允土目、下勐允土千总治理。民国时期先后属上允县佐、第五区、上允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为上允区、上允公社(1969年曾冠以向阳公社名称),1984年复为区,1988年设为上允镇,2000年改办事处为村民委员会。同年末,镇上允、下允、竜浪、芒角、翁板、坝老、南洼、曼蚌、勐佛、那阮、南乃11个村委会。 上允镇四周高山环绕,主要有北部干龙潭尖山,海拔2231米;东部白石头山,海拔2489米;南部后的丫口,海拔2294米;西部处马科,海拔2441米;中部为盆地型平坝,是县内最大的坝子,海拔850--1100米,面积67.3平方公里,主要由上允坝、下允坝组成。四周气候温和,坝了炎热,年平均气温19.3`c,年降雨量在940--1100毫米左右,具有降雨少、气温高、光照强、蒸发量大、全年无霜的特点。

镇内主要河流为上允河,因流经上允坝而得名,源头有曼蚌河、南洼河、富角河、汇入上允河的支流有千岗河、淘金河、南岱河、南栅河等,干流全长39公里,集水面积739平方公里,由南向北贯穿上允镇流入小黑江。

上允镇属于盆地地形环绕,东西和南北最大跨度分别是28.6公里和31.6公里,土地总面积433平方公里,中间为若干丘陵组成的平坝,是县内最大的坝子,其中坝区面积42.41平方公里,占9.7%;坝区占全镇面积的1/10,山区和半山区占9/1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能充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炎热的特点,适于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种热带农作物的生长,是澜沧县的粮食和甘蔗主产区。以种植、养殖为主,主要经济来源有水稻、甘蔗、玉米、蔬菜、畜牧业。

地理环境

上允镇是澜沧县境内最大的坝子,土地总面积433平方公里,中间为若干丘陵组成的平坝,坝区面积42.41平方公里,占9.7%。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020毫米,具有光热充足、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特点,适于水稻、甘蔗、玉米等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是澜沧县的粮食和甘蔗主产区。全镇可利用土地资源有6454.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4%。全镇森林面积21.568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9.5%。

行政区划

上允镇下辖11个村民委员会,146个自然村,214个村民小组。全镇12173户44665人,其中,农业户10677户41745人。有汉族、佤族、傣族、拉祜族等十三种民族,其中汉族占30.56﹪,佤族占29.31﹪,傣族占18.88﹪,拉祜族占17.86﹪,是个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多民族杂居镇。

自然资源

有珍贵树种铁力木、西南桦。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铜、铅锌、锰。其中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全镇煤炭资源储量约为6000万吨。现有芒角、竜浪两个村有开采点。旅游资源方面,下允城子缅寺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芒角村芒京、芒那村民小组经调查被列为造纸工艺之乡,下允河边寨被列为土锅陶器之乡。风景名胜老街后城铁力木公园、芒京傣崩人景区和各处缅寺、竜林。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是老街竜林、下城竜林、老街缅寺、下允村城子缅寺、下城缅寺、下允基督教堂、下允村白塔和下允村淘金河水库等。[2]

农村经济

上允镇经济指导思想为着力推进"农业稳镇、工业强镇、集贸活镇、科教兴镇、和谐建镇"的发展战略,立足上允实际,今后要坚持"重点在田、希望在山、潜力在畜、后劲在林、出路在工"的工作总体要求,继续坚持走"五条发展路子",努力实现"五项目标",发挥"澜沧县境内214国道物流集散地、民族文化产业、绿色产业、煤矿业"四大优势,全力打造"四县一岸交汇区物流集散地、澜沧县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普洱西部煤矿基地、澜沧县傣族文化示范集镇"四大品牌,着力培育优质粮食、瓜果蔬菜、甘蔗、畜牧业、林产业、矿产业、建材业、民族文化旅游业八大产业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坏境保护,更加注重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努力提高人民富裕程度,确保全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推进。

种植业 2015年末,全镇有耕地75565亩(其中:水田28788亩,旱地46777亩),农作物播种面积15.46万亩;粮豆总产量2424.13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口粮454公斤;茶园面积3312.6亩,产量93460公斤;甘蔗种植面积43332.9亩,产量19.45万吨;烤烟种植面积854亩,产量75185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1930.3亩,产量726.75万公斤;水果种植面积11113.7亩,产量2658.86万公斤,其中香蕉10636.7亩,产量2644.66万公斤,远销新疆、内蒙古、广东、浙江等地;草果种植面积1518亩,产量5.57万公斤;花椒种植面积123.5亩,产量4607公斤。

畜牧养殖业 2015年末,全镇大牲畜存栏1.27万头,出栏2508头;生猪存栏7.04万头、出栏6.8万头;羊存栏1242头,出栏319头;家禽存栏26.0万只,出栏15.06万只;养蜂736箱,产量3926公斤;林下畜牧业养殖共25户,养殖大户139户。

林 业 2015年末,全镇林业用地287095.5亩,林地287095.5亩,森林面积215685亩,森林覆盖率43.8%,公益林面积14168亩,林业采伐量3373.2吨。核桃种植面积11164亩,产量4920公斤;咖啡种植面积452.2亩,产量95350公斤;草果种植面积1518亩,产量55716公斤;橡胶种植面积86亩。2012~2015年,全镇特色经济林7536.14亩,植被恢复7381.1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3252.5亩,义务植树87.4万株,214线生态恢复990.2亩,实施"百万花木进村组"项目4.4万株,种植珍贵树种5.1万株。发放退耕还林补助1626250.00元,生态公益林补偿4227963.87元。

文化教育

文 化 上允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共有工作人员5人,其中:主任1人,工作人员4人。

2015年,上允镇大力开展独特民族文化活动,加大对内对外宣传力度。组织开展泼水节、圣诞节、"大众文化 大众参与"大型晚会、第三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联合县图书馆、少体校等部门开展"文化走基层欢乐进万家"系列活动,组织芒角村手工造纸工艺传承人、下允村河边寨土锅制作传承人、淘金河小佤组合等到上海参加"上海豫园中国日"活动,将上允镇原生态传统民族文化推上大舞台,文化扶民、育民、乐民成果显著。抓好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芒角组、芒京组、坝老七组、上翁板组篮球场地及附设工程建设;依托手工造纸、手工制红糖等民间技艺以及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和自然资源,完成芒京旅游区建设,并成功开展首次对外开放的傣崩赕火狂欢节;完成位于老街组的上允镇民族文化传承馆主体工程建设。

教 育 2015年末,全镇有3所幼儿园,9所小学,1所成人技校和1所县级中学。其中,1所公立幼儿园和2所私立幼儿园,公私立幼儿园共有83个教职工,设有25个教学班,入园幼儿740名,入园率59.71%;2015年9月勐佛、那阮2所小学暂停办学,除那阮、勐佛村外,其余9个村辖区内均设有小学校点,设65个教学班,共有在职教师199名,有小学生2454名,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县二中共有112名教师,1370名在校学生,设有28个教学班,辍学31人,辍学率2.26%,控辍率保持在3%控制线以下;成人技校没有开设常规教学班。

2015年,上允镇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入485万完成上允镇中心完小综合楼建设;投入60万元完成镇内各小学校点教学楼、学生住宿楼等房屋排危防漏维护;投入45万元购置镇中心完小图书、桌椅、音响设备及软件完善图书室建设;投入129万元修建县二中环形塑胶跑道、体育场周边围网及校内道路硬化建设,投入13万元完成县二中教学楼、学生住宿楼等房屋排危防漏维护,投入10万元购置县二中30台电子琴充实教学设备。

基础设施

水利2015年末,全镇共有水库2个,分别是淘金河水库和茨竹林水库,库容分别为13万立方米,128万立方米。主要河流有上允河、淘金河、千岗河、老街河、曼蚌河和南洼河,上允河长47千米,淘金河长20千米,千岗河(别名南波河)长30千米,老街河长26千米,曼蚌河长28千米,南洼河长15千米。河流总长166千米,河网总流量403M3/S,境内最大河流为上允河,从南向北经上允、芒角、竜浪、下允,流入小黑江。

2015年,完成投资3100万元的上允镇集镇供水工程项目建设,该工程于2012年10月18日开工,完成管道埋设、厂区建设等工作;完成2014年度爱心水窖建设105口,2015年度爱心水窖建设926口;完成涉及上允村芒宋组、芒井组、水库组、南乃小学、那阮小学、勐佛小学、曼蚌小学、镇中心完小、成人技校2014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完成坝老村七、八组饮水主管道改造和下允村上糯掌新寨、下糯掌新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共解决61户208人、266头大牲畜饮水问题;扎实推进投资2327.9万元下允河上允坝区河道治理工程,治理长度为5.81千米,完成工程投资1143.6万元;着力实施投资2441万元上允、竜浪、翁板、下允4个村2014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投资844万元竜浪村、上允村2015年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投资625万元那阮河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建设。

交 通 境内通车公路里程529.59公里,其中:国道214线从南到北贯穿全镇共30公里,镇村公路83.44公里,村组公路416.15公里,形成了东至东河乡、大山乡,南连富邦乡,西接木戛乡、安康乡,北通文东乡和临沧市双江县的交通网线。经统计,全镇共有85辆大货车,200辆小货车,490辆拖拉机及农用车,9700辆二、三轮摩托车,其他车类90辆。共11000名各类机动车驾驶员。上允镇客运站为全镇交通运输中心站,日均发送客车25辆,日客运量375余人次,年客运量136875人次。

2015年,基本完成南乃村15公里、勐佛村10.6公里柏油路改造工程,启动芒角村那朗段柏油路改造建设;实施那阮村老鼠洞组至那阮大寨村组公路修建工程;完成未列统计库(库外)农村公路情况调查工作。组建由各村武装干事组成的农村公路村级协管员参与管理各村公路管理维护,并给予补助资金500元/人/年;设置专门人员对坝老线、南洼线、那阮线、曼蚌线镇村公路及曼蚌村至南卡河段公路进行养护,给予发放养护经费1000元/公里/年。

邮电通信 上允镇邮电通信单位有:上允邮政支局、县电信局上允分局、中国移动上允分公司营销部、中国联通上允分公司。

上允邮政支局:设邮政储蓄银行和邮政揽投、分发室、投递站,共有工作人员7人。邮政储蓄银行下设4个服务窗口,主要经营储蓄业务,保险、理财等中间业务、代收黑河以北八乡一镇电费等。2015年末,共收电费50余万元,开通邮政储蓄卡2万余张。邮政揽投、分发室投递站主要办理收发信函、包裹、报刊订阅、特快专递等业务,2015年,成立各村邮站(除上允村外),并配村邮员。

县电信局上允分局:共有工作人员6人,设局长1人,渠道经理2人,管维经理2人,维修经理1人,主营移动、宽带数据、IPTV直播业务等,辖区共有3家电信通信分店。光纤网络已覆盖11个村委,村民小组覆盖50%。2015年,实施投资280余万元的宽带村通工程,实施范围为上允村、下允村。

中国移动上允分公司营销部:共有工作人员2人,负责人1人,营销经理1人。在上允街道共有合作商17家,主营手机终端销售、移动号卡销售、代收移动话费、移动业务办理等。全镇有8个村成立移动服务站,共有48个4G基站,18个2G基站,移动宽带+互联网覆盖上允街道,上允村、下允村。

中国联通公司上允分公司共有1家代理商,设负责人1人,共有2G基站11个,3G基站9个,4G基站1个。主营移动网络业务、宽带网络业务。

电 力 上允供电所设综合管理班、配电运行维护班、营业服务班及2个营业网点,共有工作人员23人。其中:所长1人,综合管理班、配电运行维护班、营业服务班班长各1人,配电运行维护班、营业服务班副班长2人,配电工、安全员、营业员、业扩员、抄表员共17人。负责管辖上允镇、安康乡、东河乡3个乡镇用电客户,共23个村委会(上允镇11个村,安康乡5个村,东河乡7个村),共18405户用电客户。运行维护辖区内10KV线路11条,总长365.66KM,配电变压器364台(公变274台,专变90台),总容量32060KVA。

集镇建设

镇政府驻地上允村,城区共有街道6条,其中:政法大街长为900米,宽为15米;商业步行街长为260米,宽为14米;勐象路长为240米,宽为26米,环绕综合交易市场,连接214国道;勐旺路长为412米,宽为18米;勐罕路长为380米,宽为9米;允冒街长650米,宽20米。有综合交易市场一个,占地32.845亩,其他公共设施占地21.155亩。房屋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其中:住宅(经济适用房)9600平方米,商业用房8400平方米。商业门面287间,住房66套,农贸市场彩钢大棚2815平方米,设有各类固定摊位338个,停车场2个,面积为3980平方米。共有酒店、宾馆29家,餐饮店138家,大型超市2家。街道环境卫生由上允商会环卫有限公司管理。有屠宰场和大牲畜交易市场一个,占地10亩,日处理生猪能力20头,实现集中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保证猪肉的质量,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安全。

上允街天沿袭五天一街的赶街习俗,赶街人数一般在万人以上,最高峰时可达三万人。集市贸易辐射区现已形成了北至临沧市沧源县(东部)和双江县(南部),西至中缅边境,东至景谷县(西部),中部涵盖澜沧县北部8个乡镇广大区域,有黑河以北近20万人口的消费群体,集贸日的物资交易可达50万元,为商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完成投资1120万元108套镇政府和农业服务中心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二期开发,完成农贸市场商业街房屋建设,部分商铺已陆续进驻开业;稳步推进上允镇垃圾处理场项目建设,已完成地勘、水保、环评等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特色风俗

上允镇作为澜沧县北部的旅游区之一,历史上形成的富有傣族、佤族特色的民族风情和自然景观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有较为浓郁的傣族、佤族风情,除民居外,两种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化、饮食、民族节日、宗教信仰都保存得较为完整。文物遗产有芒角村芒京、芒那小组造纸工艺,下允河边寨土锅制作工艺。上允村老街后城铁力木傣园。民族节日有泼水节、圣诞节、新米节、葫芦节等。风味饮食有"拉祜鸡"、"手抓鸡"、牛撒别、酸皮和酸鱼、傣味烧烤、喃咪、佤族鸡肉稀饭、佤族水酒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铜、铅锌、锰。

芒京傣崩人景区 素有造纸工艺之乡之称的芒京,地处上允镇西边,率属于上允镇芒角村委员会,距上允镇6公里,离澜沧县城98公里,交通便利。村域面积2.98平方公里,海拔1010米,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水量1189毫米。芒京是傣族崩人居住的独特村寨,共有98户人家386人,90岁以上老人有3人,80岁以上有6人。至今仍保存着有200多百年历史的"傣崩人构皮手工造纸技艺"。芒京可以说是以绿色生态旅游和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傣崩特色景区。景区有七树连心、独树成林、神秘竜山景区,傣崩人古法造纸、土制红糖手工坊;有融傣崩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神秘赕火节和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有傣崩美食"豪弄(甜凉粉)"、"豪勐(泼水粑粑)"、"豪嘣(油炸糯米饼)"和牛肚子(菠萝蜜)、黑皮甘蔗等农特产品。

铁力木傣园 上允镇铁力木傣园位于上允镇上允村老街大寨后山,老街大寨有411户,1757人,9个组中有7个傣族组和2个佤族组,傣族占总人口的73%,傣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有3座缅寺,8位佛爷。傣园规划区土地面积约为1300余亩,植物资源十分丰富,除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铁力木(树龄约为600年)4株外;还有5株三、四人才能围抱的芒果树王,稀有树木若干,百年以上的大榕树7株。傣园内安葬有德高望重的老佛爷的小佛塔6个。有后城缅寺一座,

铁力木傣园打造的目标是集民族文化、综合广场、金塔、缅寺为景点的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优质原生态的休闲环境,游客在这里既可以游览公园,又可以享受浓郁深厚的傣族文化,体验傣家生活,品傣家饭、喝傣家酒、跳傣家舞、住傣家楼、做傣家人。

下允村河边寨土锅 上允镇下允村河边寨因手工制作土陶而闻名,被县级列为土锅陶器之乡,又被称为土锅寨。当地村民在制作土陶器具的过程中,完整地保留了最古老的明火烧制技艺,将这种"泥与火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下允村河边寨是傣族集聚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勤劳智慧的傣族人民创造和传承了很多民族文化遗产,土罐手艺是其典型之一。

土罐制作手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由傣族人民代代相传,传承至今被列为县级民族文化保护点。土罐主要用于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土罐煮的饭菜色香味俱全,独具特色。它不仅销往上允镇周边乡镇和地州、县,还被海内外旅客作为民族手工艺传往海内外。

下允村淘金河文艺队伍 成立于2001年,共有15人,是一个以佤族为主的文艺队。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为5名队员组成的小佤组合,组合成立于2008年,成员为小五、月亮、李叶香、田玉兰、田叶成。组合以佤族特色音乐为主,在传统调子的基础上进行填词创作,创作出一批《梳头调》、《团结歌》、《一家亲》等传唱度极高的歌曲。多次参加省、市级歌唱比赛,2008年参加普洱市青歌赛获二等奖,同年代表澜沧县到北京参加民歌中国大赛,2009年到山西省参加全国民歌展演,2010年到昆明参加为人民歌唱活动,2011年参加普洱市青歌赛,2012年圣诞节到山东省参加艺术展演,自2007年以来参加澜沧县大小活动演出无数次,在2012年县妇联举办的民歌赛中荣获第一名。淘金河业余文艺队是一支民间群众自发组织的队伍,凭着良好的歌唱基础和豪放的舞蹈艺术,使之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团体,在澜沧县乃至普洱市都有着较好的声誉,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同时也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3]

民俗特点

上允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其中以佤族、傣族为主。佤族文化相当浓厚,对于这样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每个佤族寨子都有他们自己的文艺宣传队伍。他们的文艺宣传队伍是自发,自己组织的,其中由几个有组织能力的,非常能唱、能跳的男女作为他们的领队,宣传队伍人数不限,小型的小跳,大型的大跳,节目自编自演,喜闻乐见,人员随时都可以拉得出来。上允最主要有四个佤族文艺宣传队,其中:下允淘金河佤族文艺宣传队、翁板佤族文艺宣传队、竜浪龙塘一组佤族文艺宣传队、下允糯掌佤族文艺宣传队。文艺宣传队歌曲大多的内容是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民族团结、国荣家富、人民喜气洋洋,还用通俗明了的语言用歌曲的形式宣传"三个代表"、"十六大"改革开放、计划生育等政策,使这些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只要一去到佤族寨区,问起这些政策,他们多多少少都知道。用这种形式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使得佤族同胞们积极向上,团结主动,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在表演时,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群众参与,人数不限。中间由几个人,或吹芦笙,或吹竹箫笛等领跳,表演者就手拉着手围着打(吹)乐器的人逆时针跳动,跳的动作手部动作少,脚步动作多。手部的动作大多表示插秧、打谷子等动作,脚部动作有走步、踏步、弹动步、单跺脚、双跺脚、踹脚、踢腿、吸腿、蹲跳、转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模仿动作,边唱边跳那富有粗犷、激越、狂热的舞姿和歌声似乎要把大地顿通。

淘金河佤族文艺宣传队、翁板佤族文艺宣传队曾去参加云南省国际旅游节,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县庆活动、拜年活动、葫芦节、新米节、民运会总少不了这两支佤族文艺宣传队伍,他们撑起了上允镇佤族文艺半边天。

别具特色的佤族饮食文化

佤族的鸡肉稀饭和水酒是佤族最具有特色的饮食。在重要的客人来访,起房盖屋、逢年过节、讨亲嫁女等重大的事情到来时,鸡肉稀饭和水酒是少不了的,它们是佤族用来接待客人的最高礼节,如果你到佤族家做客,他们用鸡肉稀饭、水酒招待你,这代表了你是他们家的尊贵客人。

佤族鸡肉稀饭

佤族鸡肉稀饭的历史悠久,他们喜吃鸡肉稀饭是以生俱来的。可以说佤族的历史有多久,佤族鸡肉稀饭的历史就有多久。佤族世代居住在亚热带、热带的山腰峡谷之中,天气比较炎热,干完一天劳动,晚上回到家里,习惯煮稀饭吃,既营养、又易做,是佤族生活中最普遍的全食,也是佤族饮食文化的代表。不仅被本民族喜爱,外族也大加称道。

佤族鸡肉稀饭似简单易做,但它相当讲究主要原料及制作工序,不知其理,相同原料做出来的鸡肉稀饭味道就是不一样。

这道美味可口的佳肴是怎么做的呢?首先,要备好生姜、茴香、佤族芫荽、辣椒、辣蓼、花椒尖、大蒜、洋葱、五金叶、草果、细菲菜、绿辣子等佐料,然后将一只肥嫩鸡宰杀去毛洗净(鸡一般是1公斤左右生态鸡为佳,一公斤鸡配0.5公斤米),茸毛再用火燎净,剖腹后不再用水洗,将整鸡直接放进装有冷水的土锅煮。煮约30分钟后捞起来用手把它撕成碎块(鸡头、脖子要留给客人,表示尊敬),再把淘洗好的米放入鸡汤里,把佐料磋细,鸡骨头用火烤黄,再舂细,然后拌拢生鸡血、盐、味精,等米煮到汤快要干米还半生半熟时,把拌好的佐料放入稀饭用盖子闷上三至五分钟,搅拌均匀后一锅色、香、味俱全的佤族鸡肉稀饭即成。

佤族鸡肉稀饭是佤族人民的美味佳肴,它开味、健胃,以稀、香、甜、麻、辣著称,是佤族人民的一道迎宾主食。

古朴的佤族服饰文化

佤族的服饰,各地差异性很大。据说,佤族的纺织已有200年的历史,那时的佤族服饰是用棉花做成的,其种植到做成衣服的整套工序都是自己完成的,颜色单调,以黑白两色为主。佤族的传统服饰,是以黑色为基调的。如今的佤族服饰90%是用市场买来的棉纱或细毛线制成,用自制的土布已经很少。棉纱或细毛线经过米汤浸泡五至十分钟,晒干,然后用木架拉工,拉成等距离以后就可以织布,颜色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配。

佤族服饰款式形式多样,因地而异,有近似汉族的,也有近似傣族的,中青年妇女服饰,多用黑色、红、蓝、紫、黄或白的彩线,混纺成条纹花粗布,单幅围裹,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制成短裙、长裙。佤族是非常喜欢妆饰自己的民族,佤族妇女耳上坠有圆筒形成圈状的银制耳环,有的却坠着粗短的木制耳塞,脖子上喜戴1-3个大小不等的银项圈,手戴银镯,脚裹护脚布。如今多数银项圈、银镯已被廉价的铜器饰品所代替。佤族老年妇女,多缠黑色包头,同样也喜欢妆饰,因长年带较重的耳环,天长日久,坠耳垂肩。男子的衣着差别不大,成年男子多缠黑色包头,少数地区也有缠白色包头的,缠红色包头的多为大窝郎(掌管木鼓房的大头人,多为建寨人及其后代)或头人、魔巴(巫师)和猎人头"英雄"。上衣有短袖、长袖,背后有牛头刺绣,并钉有布纽或银扣,裤子短而肥大,裤腰卷起来可以包东西。男子一般没有更多的妆饰,外出时,身挎背袋、长刀、火枪、弓弩,腿缠裹布,是一副古代壮汉勇士的形象。

传统的佤族民间体育文化

由于受佤族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的局限,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佤族仍处于封闭落后的原始社会状态。同其教育、音乐、舞蹈一样,体育完全融合并直接产生于劳动生产技能和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通常表现为一种生产技能,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生产技能、生活习惯的继续发展和逐渐演变。作为一项体育活动,它是根据本民族生产劳动,社会生活需求,遵循这个民族人体生长发育情况,以人体活动为基本手段,促进某项劳动技能的高度发展,从而既能使人熟练掌握劳动技能,个别人甚至达到娴熟精湛的程度,又能增强体质,丰富生活的自然结合。

在佤族长期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射、摔、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长期使用弩而产生的射弩,有日常生活及劳动、游戏中产生的摔跤,有游戏中产生的打陀螺等体育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佤族社会也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代体育运动开始引入佤族地区,并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健康的发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

开展的方法有群众自发的,比如在农闲时、较大集会和过节活动中,往往自发表演,进行比赛,既有体育的对抗性、技巧性,又富于娱乐性、趣味性的摔跤、射弩、打陀螺、打篮球等活动,为过节增添喜庆的气氛。在一年一度的民族运动会中,佤族同胞以他们独有的技能,参加射弩、打陀螺、爬杆、打篮球等项目,经常取得可喜的成绩。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各种体育设施的建立健全,佤族体育运动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