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鎮
鎮情概述
經濟以電子、化工、建築、包裝、陶瓷、商貿和飲食服務業為主。農業主產水稻,兼產小麥、蔬菜,盛產柑橘。1995年評為先進鄉鎮。境內羅盛教紀念館、北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上梅鎮轄立新橋、火車站、福景山、青石街、工農河、永興、崇陽嶺、十字街、東外、玉虛宮、園株嶺、跑馬嶺、工農、北塔、五里亭、華新、坪山壠、上田、梅樹、馬鞍山20個社區;燎原、新田、下田、花山、毛家壠、楓林新村、新塘、接龍、大水坪、洪大、星月、萬家橋、黃龍、北渡、新渡、和興、紅旗新村、鴻興、集中19個村委會。[2]
歷史沿革
上梅鎮為新化縣轄鎮,是縣府駐地。1949年為城廂鎮,1950年為一區城關,後改二十區城關,1956年為梅城區梅城鎮,1961年復更名城關鎮,1995年合併城關、燎原、北渡、楓林4個鄉鎮建上梅鎮。
古鎮歷史
上梅鎮是一座有900多年歷史的古城,是新化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新化縣秦屬長沙郡,漢為益陽地,三國吳置高平縣,隋歸潭州,唐入邵州,五代、宋初隸邵州邵陽縣,歷為"梅山峒蠻"聚居地,素"不與朝廷通"。據志載,唐末、五代期間,梅山十峒峒民常與朝廷作對,曾攻入邵州、潭州,取州庫財寶。北宋開寶八年(975年),宋將石曦攻入梅山,搗毀板、倉諸峒;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又派潭州及鄰近諸州屯兵鎮壓,更加激發了矛盾,兵戈不息,宋熙寧五年(1072年)朝廷採納蔡煜所奏,委章停以懷柔之策,檄入蠻境,詔納梅山,開復梅山,並建邑置吏,以上梅山置新化縣,謂"王化之一新也"。
縣城先定北溪白石坪(現白溪鎮何思村,遺址尚存,並列為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遷現址,宋紹聖年間,縣城街道為十字型;到明代正德年間,街道擴展為四街九巷,以十字街為中心。清康熙十二年以後,又陸續修建向東街、井頭銜。青石街。永興街,當時,一般街寬僅2.5-3米,泥土路面;民國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對東正街。縣正街、西正街、青石街。向化街。永興街等進行全面整修,各後退五尺,街道擴寬為6.5米,街總長達2257米,路面用青石板砌成龜背形,兩旁設下水道,整齊劃一,雨止路干,被譽為全省第一流縣城。
縣城上梅鎮始尋宋紹聖年間,千年古鎮。城內古蹟甚多,城垣歷時587年後拆除;寺廟閣樓林立,規模宏大,氣宇軒昂;巍巍北塔,聳立於資水河畔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素有"塔映資水畫如鏡堤觀漁火信步游"的美稱;十里梅堤,逶迤帶水,風光蕩漾;青石老街,古色古香,風姿卓越;陳天華廣場與羅盛教紀念館相視佇立,永垂青史;水上樂園,波光粼粼,霧靄掠面;近觀資江翹首,遠眺維山屏障,斜陽夕照,月朗潭碧;此外,資江書院及紅軍二六軍團司令舊址傲然屹立韻味悠長自然風光與人文底蘊交相輝映,彪炳千秋。
上梅鎮街道縱橫,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休閒娛樂場所溢彩流光,處處充盈着現代文明的清新氣息,是旅遊、觀光、購物、娛樂、休閒和投資建設的理想樂園。[3]
著名先賢
清代廣東巡撫四川總督游智開,數學家黃宗憲,教育家陳潤霖、楊開勁、楊卓新,社會學家楊開道皆出生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