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瀘鎮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下轄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城南40公里處,毗鄰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和楓澤湖旅遊度假區。因地處瀘溪上遊河谷平畈得名。南宋紹熙年間(1190年—1194年)安徽徽州余姓在此建村,是歷史較長的自然集鎮。舊時瀘溪通航。瀘溪傍鎮而過,上至甘溪,下至石溪注入信江,可通舟,古為通閩要道。上瀘鎮常住人口20446人(2017年),行政區劃面積64.14平方公里 ,有耕地9407畝,宜林宜果山地 68000畝,水面3000畝,素有「七山一水一份田,一份道路和莊園」之譽。[1]

中文名: 上瀘鎮

行政區劃代碼: 361121102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

面 積: 64.14 km²

下轄地區: 上瀘社區、清泉社區等

電話區號: 0793

郵政區碼: 334119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20446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贛E

目錄

歷史沿革

唐代已形成集鎮。宋辛棄疾《清平樂·題上瀘橋》詞:「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勝,似曾小小興亡。」北宋名宦余堯弼、南宋理學家陳文蔚均系上瀘人士。紹興六年(1156)陳氏人開始燒石灰。紹熙二年(1191)林姓人開始製造土紙。明代,商業逐漸繁榮。輸入日用百貨,輸出土紙、茶葉、薑黃。民國期間,土紙生產最高年份達35000餘塊,經營額達100餘萬元(法幣)。古為乾元鄉,曾設八房場巡檢司和巡視局,有餘姓、陳姓、林姓三個祠堂和萬壽宮等建築。街道隨瀘溪彎曲,有碼頭,為縣內南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8年以後,修通上饒至甘溪、四十八、應家及浦城(福建省所屬)、英將(鉛山縣所屬)等地貨物不在上瀘集散中轉,街市一度冷落。1980年以後,依靠上瀘電站的電力優勢,鄉辦企業迅速發展,有採掘、電石、造紙、建材、印刷、制茶、花炮等廠礦,年產值81萬餘元,商業輸出以茶葉、薯粉、土紙、石灰為大宗。

自然條件

上瀘鎮處於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7.8℃)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702.5mm),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時數達1844.8小時),無霜期長(年均為270天左右),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盛產木材、毛竹、糧油、茶果、畜禽及水產品;地下礦藏資源豐富,原煤、石灰石、瑩石、鉛鋅礦及礦泉水儲量豐富,開發前景廣闊。上瀘鎮水源豐裕。集防洪、灌溉和發電於一體的大坳水庫(庫容2.7億方)位於鎮上游3公里,確保了上瀘鎮洪而不澇,旱而不干,且水質清透,無任何污染,可滿足生產生活用水。境內電量充足,年發電量1億千瓦時的江西省重點工程大坳電站和年發電量2000萬千瓦時的上瀘電站均在鎮境內,且供電設施齊備,工業用電價格便宜,電力供應安全可靠。

歷史人文

上瀘鎮余家祠堂,發現孫中山先生題詞。孫中山題詞書於一橫匾上,左上角為「東閣先生六十壽辰」,中有「壽考維祺」四個大字,右下角為中山先生落款「孫文」二字。匾的東閣先生是上瀘鎮餘輝照先生的父親,當時餘輝照是追隨孫中山革命,是國民黨革命軍第四軍混成旅的旅長,在輝照先生父親過六十壽歲,他向孫中山先生請假,孫中山先生得悉這個情況,就送了一塊這個匾,為慶祝東閣先生過六十大壽。餘輝照號繼明,光緒乙酉年(一八八五年)出生,陸軍學校畢業後,一直追隨孫中山先生,曾參加武昌起義,廣州起義和北伐戰爭,餘輝照作戰勇敢,屢建戰功,積極擁護新三民主義,深受孫中山先生的器重,一九二二年,余東閣六十大壽時,孫中山先生得知情況後,特意書寫此匾送給餘輝照帶給其父。上瀘鎮人都以此匾為榮,把賀匾修復一新,高高地掛在余氏祠堂的屋頂上,好好地保護起來。

道路建設

上瀘鎮對於列入2007年國家農村公路改造國債項目的上瀘至苧圳公路6.3公里拓寬改造、路面硬化工程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沿線兩個行政村的村組大會,進村入戶,做耐心細緻的工作,協調征地拆遷事宜,按照規定進行公共資源交易,督促施工單位趕進度、保質量,這項工程已於去12月底圓滿完成並交付使用,道路兩邊全部實現綠化,栽下了1600多棵樟樹,總項目共投入資金220餘萬元。這條道路的建成,為上瀘中學、江西奧能水電開發有限公司、金鑫橡膠廠等6家企事業單位及道路沿線6500餘群眾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上瀘鎮還投資29.7萬元拓寬改造了泉洋村曾家公路、投資21萬元新建了洪區林場的兩條道路。上瀘鎮還對其它村道通達工程高度重視,經過多次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多方聽取幹部群體意見,最終通過黨委擴大會議確定了群眾受益面廣、群眾呼聲較高的毛源至王家山路面硬化項目和泉洋至三連坑路面硬化項目為2008年的重點工程項目。這兩項「民心工程」的實施將極大改善上瀘鎮4個行政村1萬多人口的生產、生活環境,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環境整治

為進一步改善鎮容鎮貌,提高集鎮品味,上瀘鎮從4月底起開展鎮區環境集中整治,整治環境衛生、占道經營、私搭亂建、亂停亂靠等行為。已拆除簡易棚20餘個,髒、亂、差現象得到明顯改善。為從源頭治理鎮區環境問題,該鎮落實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把街道沿線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門點納入環境衛生保潔責任範圍進行監管,要求保潔清掃人員堅持公共地段全天候保潔清掃,並對臨街店鋪、交通出入口經營攤位、門點進行規範整頓,嚴格禁止貨不入店、占道經營、亂擺攤點等行為,將所有流動攤點搬進了農貿市場經營,20餘家商鋪私搭的簡易棚和亂堆的雜物得到清理。此外,該鎮對主要街道停車泊位進行統一規劃,實行車輛分類停靠管理,進出該鎮的客車已進站候車,百餘輛摩托車、三輪車被安排指定地點停靠。

特色產業

上瀘鎮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廣信區南部,是一個山區農業大鎮,上瀘鎮下轄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個林場,常住人口20446人(2017年),耕地2500畝,水田7660畝,由於上瀘鎮毗鄰廣信區最大的水庫——大坳水庫,該水庫水質清新,無污染,水量充沛。因此上瀘鎮遵循縣委、縣政府關於「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產業」的指示精神,於2003年從福建引進二家客商,創辦了兩家養鰻場,即上饒市大坳特種水產養殖場和上瀘鎮常富養鰻場。為推動上瀘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做大做強上瀘鎮鰻魚這一主導產業,上瀘鎮政府自2004年起決定把這兩家鰻魚場作為龍頭企業來抓,出台相關扶持優惠政策,並列入重點發展項目。上瀘鎮建有鰻魚養殖基地二個,養殖面積達800畝,初步形成了「基地+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產品暢銷江、浙、閩,並出口海外,年生產鰻魚達240噸,實現產值1400萬元,實現利稅600萬元,鰻魚養殖已成為上瀘鎮新的經濟增長點。由於土地養鰻具有投資少,生長快、成本低、效益高等特點。因此上瀘鎮遵循以基地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不斷加大鰻魚養殖的力度。並嚴把產品質量關,通過建基地,作示範,企業產生經濟效益後,經過總結形成完整的山區土池養鰻技術操作規程,通過技術培訓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鰻魚養殖,已輻射帶動農戶1000餘戶,面積達800畝。上瀘鎮正是走鰻魚養殖這條特色路子,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推動上瀘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經江西省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和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部門監測,上瀘鎮鰻魚產品合格率達100%。上瀘鎮正着手申報鰻魚無公害養殖基地。

經濟發展

2011全年先後引進了企業4個,其中投資過億元企業1個,5000萬元以上億元以下企業1個。完成財政收入1606萬元,增長20%,其中落戶企業上繳稅金1438萬元,占財政總收入的89.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入1.65億元,增長40%;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元,增長9%,為鎮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以「紮根本土,資源利用」為載體,以扶持大戶,農民增收為抓手,按照增產、增收、惠民、安全的要求,用足、用好、用活惠農政策,在確保農業安全的前提下,融入產業化、公司化、企業化的理念,大力扶持培育茶葉、蔬菜、果業、油茶四大特色產業和桂魚、鱘魚等養殖業,重點扶持培育壯大了麗源茶業、綠駿茶業、福垟果業等市、縣農業龍頭企業,解決消化農村勞力900餘人;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加強農業技術服務,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利用有直達浙江的省際班車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手工藝來料加工產業,解決2000餘人就業,人均增收280餘元。以「為民服務、改善民生」為載體,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牢固樹立「經濟發展,項目為重」的發展理念。我鎮高度重視項目建設,通過破解項目資金難等問題,確保了以下項目的順利實施。一是先後共投入350餘萬元資金確保溪北大橋在年底前順利通車;二是鎮村配套投入資金800萬元實施苧圳村地質災害移民和三聯坑村深山移民,共惠及279戶,涉及1075人,建築總面積1256平方米;三是爭取資金650餘萬元加大了鎮區自來水工程管網建設力度,全鎮三分之二的村用上了乾淨的自來水;四是投入資金100餘萬元完善了商業步行街精品小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鎮村配套投入資金200萬元加大對村級自然村道路建設的投入力度,澆築了紅區林場、苧圳、溪北、小源等村的水泥公路10餘公里。2011年,我鎮城鎮建設步伐逐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鎮框架雛形基本形成、集鎮規模逐漸壯大,集鎮對經濟發展的聚集和帶動效應得以體現,村莊面貌日新月異。按照「鎮容抓環境,設施抓配套,功能抓完善,管理抓措施」的工作思路,動員全鎮力量,積極開展生態文化古鎮創建活動。通過廣泛深入地開展創建活動,集鎮環境衛生、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及生態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和提高。一是以溪北大橋建設為契機,重點打造中心鎮區核心板塊,形成了「一軸一街一河四區」的集鎮建設新格局。同時,高標準打造並完善了占地25畝的商業步行街精品小區,集鎮格局和品味發生了新變化。二是藉助上瀘山水相間的自然優勢,以綠色生態為基調,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展現我鎮「天藍水清、村在林中、家居河岸」的城鎮風貌形象。三是抓好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美化、綠化村莊。在集鎮、歷年新農點、中心村、大坳旅遊區沿線開展以「戶集、村收、鎮運」模式的垃圾無害化處理,形成了長效垃圾處理機制,鎮村環境面貌發生了新變化。

視頻

上瀘鎮唱國歌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