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條路(溪汪)
作品欣賞
上海一條路
普陀山名勝也好,蘇州園林也好,杭州西湖也好,幾年前我都尋訪過,往日的詩文使時光依舊新鮮,走到哪裡都興味盎然,唯獨錯過了上海。
在上海,他們就住在新閘路。「五月至上海,寓新閘路。與湯蜇仙時相往來,求其作譜序一首。」查閱《吉林成氏家譜》,可知湯壽潛譜序完成時間是在「光緒三十四年戊申秋九月」,也就是說,到這一年九月,上述的種種活動之後,他們仍在上海,新閘路上會同時出現湯公、程公和成公的身影。
新閘路是位於上海市中心的一條總體上東西走向的街道,地跨黃浦區和靜安區,長3855米。1862年,太平軍進攻上海,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向西越界修築了數條運兵道路,其中直接溝通租界的有兩條:新閘路和靜安寺路。新閘路最初是一條土路,因吳淞江上曾有建於雍正初年的新閘而得名。幾年後劃歸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後,其中一段鋪砌了碎石路面。此後由於擁有蘇州河水運的便利,沿路逐漸形成密集的住宅、商店、工廠混合分布區。1908年,也就是成多祿寓居滬上時,該路繼續向西延伸直到膠州路,同時在原碎石路段鋪設了上海最早的電車軌道之一。成公往返市區及蘇杭,想必是搭乘過電車的。
新閘路泰興路口,原有巨商辛仲卿的辛家花園,與張園、愚園齊名,後歸盛宣懷,據說康有為一度居住過。此外,無論是新閘路1321號的民國銀行家、收藏家劉晦之故居及小校經閣,還是新閘路1124弄的沁園邨(阮玲玉故居),都是民國建築,清末的湯公、程公和成公能住在哪兒呢?
多年來對上海的若即若離,可以說是機緣不到,也可以說是潛意識裡擔心自己迷失在上海的「大」里。自從鎖定新閘路,我知道這種情況不會發生了。
成多祿在上海的最大收穫,是結識了寓居滬上的預備立憲公會副會長、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總理湯壽潛。最初只是為求得譜序,有賴於程德全從中玉成。但譜序既成,二人仍「時相往來」,可見性情相投。於程成二人,若無故舊、新交的往來與牽念,人在孤旅中該是多麼單調與無趣。於湯公而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湯壽潛,浙江山陰人,光緒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兩年後授安徽青陽知縣,數月即辭。後受聘當幕僚,遊歷各省。除去早年功名,出山之後的閱歷與成公倒有些相似。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湯壽潛任兩淮鹽運使,但仍以養親之故居上海。兩年後,他與張謇、許鼎霖等在上海創辦大達輪步股份有限公司,還發動旅滬浙江同鄉抵制英美侵奪蘇杭甬鐵路修築權,倡議集股自辦全浙鐵路。七月,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鐵路公司」,任總理。此時清政府被迫允諾滬杭鐵路由商民自築,授湯壽潛為四品京卿,總理全浙鐵路事宜。1906年,湯與張謇、鄭孝胥等人聯合江、浙、閩紳商270餘人,成立「預備立憲公會」,鄭孝胥任會長,湯壽潛與張謇任副會長,許鼎霖、雷奮等十二人為幹事,設董事會。以「警尊諭旨、發憤為學、合群進化」為宗旨,使紳民明悉國政,以預備立憲為基礎,出版《預備立憲會報》,總會遷京後改為《憲政日刊》。公會進行改良主義的政治活動,多次掀起國會請願運動,敦促清廷早日立憲。
人生際遇和聚散因緣也真是奇妙,預備立憲公會成立之際,正值成公被程德全外派到綏化知府任上,「惟當時朝廷方講求新政,襲憲法之皮毛,舐歐洲之餘唾,余心懼焉。」他是不大讚成預備立憲的。甚至他與綏化府的上級、綏蘭海兵備道松毓的矛盾,與松毓本人擁護新政、倡導預備立憲不無關係,且導致他三年未滿即掛冠離去。要知道,他們可是地地道道的吉林同鄉啊!但從東北到了江南,他眼界大開;程公受代而去後,尤其是結識湯壽潛後,他逐漸接受了立憲。這個朝廷「賄賂公行、親貴用事」,他也「知其去末季不遠矣」。但如果社會要改革,君主立憲式的改良總比顛覆式的革命好得多。
預備立憲公會事務所設在上海靜安寺路54號。靜安寺路即今南京西路,新閘路南五百米左右。倒是革命團體光復會上海支部設在新閘路,最初在新閘路餘慶里,暴露後遷至新閘路仁和里,即光復會成員王廉(清天)開設的「人和煤號」,如今新閘路和江寧路交叉口的1243弄。只不過它是地下組織,遠不及預備立憲公會那麼堂堂正正。公會每年開常會一次,僅1908年就兩次電請清政府提前召開國會。
作者簡介
溪汪,原名王力,1970年5月生於「詩縣」舒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