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上海市紅十字醫院),簡稱市一醫院或第一人民醫院,由上海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屬申康醫院管理中心領導。原址為天主教公濟醫院,創建於1864年,曾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現全院一共擁有三個院區,其中北院區位於武進路85號,南院區位於新松江路650號,另有分院位於四川北路,原為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1]。
目錄
歷史
市一醫院原址為公濟醫院(The 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2],成立於1864年3月1日、由天主教江南代牧區創辦。1863年,時任法國駐滬總領事委託天主教江南教會籌備,共籌得資金逾5萬兩,然後租用法租界外灘的科爾貝爾路(即今中山東二路22號新永安路口)轉角處的樓房作為院舍。1864年3月1日正式開辦,英文定名為「General Hospital」。當時共有大小病房17間,病床35張,只收治外籍病人,當時主要作為療養醫院的形式接收病患。
1877年,由於業務規模的擴大,原科爾貝爾路原址已無法滿足需求,於是院方於蘇州河北公共租界頭壩渡(今乍浦路橋北堍)另新造醫院,門牌為北蘇州路190號,當時床位共計270張。1920年,公濟醫院在原規模上增建新的病房大樓,現在大樓依舊佇立在蘇州河畔。
2015年被列為第五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在1930年代以前,公濟醫院的醫生以及醫護人員均由天主教會進行委派,所以當時的護理人員主要都是修女。護理人員日常除了看護病人以外外,還負責管理為醫院服務的中國籍工人和一些日常醫院事務。而維持醫院日常運轉的經費則通過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以津貼的形式發放,並且醫院董事會會根據當年財務狀況進行募集資金。當時醫院主要面向外籍病人服務,同時專門開設了50個免費床位為無國籍的外僑病人,因而成為了亞洲第一家免診費的醫院。當時,旅滬的外僑但凡患病大多到公濟醫院進行治療,當時醫院三等及免費病房經常為白俄羅斯人、葡萄牙人、菲律賓人、朝鮮人、印度人及有外籍的中國人所住滿。
由於醫生和病人都來自不同國家,講各種語言,所以不同國籍的修女對醫院日常運作有着極大地作用。當時醫院特別為英國、美國、意大利等國的水手設立病房,商號、海關、巡捕房人員也享受同樣待遇。另外醫院還設有嬰兒病房、男孩病房及女孩病房。
截至1935年9月,公濟醫院共有各類病床270張,日住院人數曾高達150人。門診病人每日五、六人,施診時期曾達八、九十人。但是與日漸增長的病患相比,醫院的醫務人員顯得過於捉襟見肘,當時全院醫務人員僅院長一人,駐院醫師只有一至二人,修女30名,護士20名。
從1937年開始,公濟醫院開始錄用上海震旦大學附設護士學校畢業的中國學生,負責助理看護,前後共聘請過中國護士12人,並由修女帶領進行工作。
視頻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華夏經緯網 , 2010-11-08
- ↑ 上海第一到第十人民醫院的過往今昔,網易,20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