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向俗人說僧過

不向俗人說僧過,現時有些僧尼,為了拉信徒,不惜用妄言、惡口,誹謗鄰近寺院,妄以為這樣可使鄰近寺院的信徒,到自己的寺院來拜拜,豈知信徒聽到你們出家人,互相攻訐,為避免是非起見,乾脆以後都不到寺院去了。如此蠢行,既損人又損己,切須痛改。

目錄

原文

現時有些僧尼,為了拉信徒,不惜用妄言、惡口,誹謗鄰近寺院,妄以為這樣可使鄰近寺院的信徒,到自己的寺院來拜拜,豈知信徒聽到你們出家人,互相攻訐,為避免是非起見,乾脆以後都不到寺院去了。如此蠢行,既損人又損己,切須痛改。《薩婆多論》雲;『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則前人於佛法中無信敬心,寧破塔壞像,不向俗人說比丘過惡,若說過惡,則壞法身。』這意思就是,向俗人說出家人的過惡,會永遠不得成佛的,因為他的法身已壞了。《輪轉五道經》云:『為人喜傳人惡,死入地獄,烊銅灌口,拔出其舌,以牛犁耕之。後轉生為惡鳥,人聞其聲,莫不驚怖,咒令其死。』觀乎此,好揭發他人陰私者,等於自找苦吃,何苦來哉!

錄自《沙彌律儀要略集注》頁四八

一句惡言墮狗身

惡言之害也,按《賢愚經》和《報恩經》皆有記載。佛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年少沙彌,見一老比丘讀經時,氣弱音濁,對之輕笑道:你讀經的聲音像狗吠。老比丘對他說:我已證阿羅漢道,你輕笑聖者,應速懺悔。年少沙彌非常恐怖自己的失言,立刻誠求懺悔,倖免地獄,還須五百世墮作狗身。爾時百千大眾,聞佛所說,皆發誓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毀謗賢聖人。』爾時有五百商人,帶此一白狗旅行。中途休息時,狗盜吃商人所作之肉食,商人很氣,斷狗四足,丟到糞坑裡。被舍利弗尊者天眼看見,狗在坑中痛苦飢餓,就拿一缽飯去餵它,並向它說法。這狗飽食又聞法,心生歡喜,死後轉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名叫均提,到七歲時,從舍利弗出家。因夙世持戒善根故,不久即證阿羅漢,具六通神,自見前身為狗,蒙師舍利弗救度,今得人身,又證聖果,遂發願長作沙彌,不受大戒,以便終身侍奉師父,報答師恩。試看,說了一句惡言,受五百世狗身,可不畏哉!

錄自《沙彌律儀要略集注》頁五○~五一

妄語者法不入心

往昔羅侯羅幼時,嘗伺候佛,歡喜誑言。世尊在室內時,人家來問他,『世尊在嗎?』他說『不在。』若不在時,人來問他『世尊在嗎?』他卻說『在』。被誑的人多了,有人去告訴佛。佛自外游化歸來,便叫羅雲『澡盆取水來洗足。』洗足了後,羅雲把水倒了。佛又叫羅雲『把澡盆覆地』,羅雲遵命覆盆,佛又叫他『以水傾注』。水注過了,問羅雲道:『水入盆里沒有?』答言:『不入。』『無慚愧人,妄語覆心,道法不入,亦如是也。』羅雲自經此次訓誡,終生不敢妄語。

錄自《沙彌律儀要略集注》頁四六[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