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順父母,投胎做豬
對父母不孝順,來世輪迴投胎做豬,我生前由於對你祖母忤逆不孝,昨經閻羅王審判,說我罪孽深重,要罰我投豬。我犯了忤逆不孝的罪過,現已後悔莫及,期望你要好好的孝順母親,更應孝順你垂暮祖母,不要蹈我覆轍。明日早晨京師宣武門張姓屠夫家中,有一隻大母豬,就要出產小豬。其中最瘦的一隻,那就是我,你速到張家去換回,救救你的父親
目錄
原文
清代康熙年間,邯鄲有一位侯老太太,性情仁慈,樂善好施,就現生而論,可說是令人欽敬的好人。但或許由於前生的惡業,她生著一個忤逆不孝的兒子,名叫侯二。侯二的性情,恰與母親相反,待人極為尖刻,小氣失常,對於任何公益慈善事業,都是惟利是圖,因此他對於侯老太太的樂善好施,非但不加贊助,而且十分仇視,常常予以阻遏。儘管侯老太太苦口婆心的曉諭兒子說:『布施是六度萬行之首,能將資產布施給艱難的人,一定能得好報。』但是小氣成習的侯二,不聽老母的忠言,反而惡聲的責罵母親說:『混賬的老太婆,我們自個的錢也不夠用,哪有什麼力氣布施,像你這樣今日捐款救濟貧民,明日捐藥救助患者,浪費金錢,我是不能忍受的。』侯老太太遭到兒子的責罵,欲哭無淚,只得暗自飲泣,從此往後,侯老太太捐款做積德行善,再也不敢給兒子知道,常常背著兒子,把節衣縮食節約而來的金錢,暗暗地做了很多濟世救人的積德行善,還叮囑受施的人,決不可把她布施的積德行善宣揚,也不許把捐款的收據或謝函寄到家中,深恐給兒子知道而遭到責罵。 有一天,一個衣冠楚楚面黃飢瘦的乞丐,行乞到侯家,適值侯二不在家中,侯老太太因無人阻遏,才大膽的到米倉中拿了二升白米,布施給乞丐,合理乞丐接受白米說聲謝謝的時分,遽然侯二從外面回來,看到母親又在把白米送給乞丐,不由怒火中燒,當場怒形於色,立即把母親打了一拳,還毆逐母親出門,侯老太太遭到兒子的毆辱,痛哭失聲,引起了鄰人的圍觀。侯二的老婆在房動聽到老公與母親爭持,急急忙忙跑出門來,向侯二泣諫,苦勸老公不該毆辱母親,但侯二仍是不聽老婆勸說,仍堅持著不許母親進門。鄰人都為侯老太太抱不平之鳴,但是侯二老是不改忤逆的惡行。 善惡到頭終有報,有的報得活絡,有的報得緩慢。侯二的忤逆不孝,很快就得到了報應。不久往後,他遍體生了很多一顆一顆的毒瘡,膿血淋漓,痛癢交集,痛的時分痛徹心肺,癢的時分癢入骨髓,成天嗟嘆呼號,有如置身活地獄一般。雖經名醫診治,投以清火解毒的藥劑,但是侯二吃了很多苦水,病勢不見減輕,日益加劇,病了一個多月,竟全身陳腐而死。 侯二去世往後,不到一星期,他的兒子做了一個夢,夢見侯二對他說:『我生前由於對你祖母忤逆不孝,昨經閻羅王審判,說我罪孽深重,要罰我投豬。我犯了忤逆不孝的罪過,現已後悔莫及,期望你要好好的孝順母親,更應孝順你垂暮祖母,不要蹈我覆轍。明日早晨京師宣武門張姓屠夫家中,有一隻大母豬,就要出產小豬。其中最瘦的一隻,那就是我,你速到張家去換回,救救你的父親。』說畢,痛哭流涕。侯二的兒子一覺醒來,想到父親對祖母的不孝,以為這夢絕非虛幻,一定是父親託夢求救,就決計要到張姓屠夫家去探問究竟。 第二天,侯二的兒子趕到京師宣武門去找張姓屠夫,說明要買小豬,張屠夫通知他,剛好今晨母豬生了六隻小豬,領他到豬欄中去觀看,說也乖僻,其中最瘦的一隻小豬,看到了侯二的兒子,俯首凝視,如同是迎接的姿態。侯二的兒子對屠夫說:『那隻小豬前生是我的父親!』,張屠夫聽了,起先以為他是神經病的夢話,但看到那一隻小豬如同知道侯二兒子似的,也覺得乖僻起來,就問他說:『你怎樣知道那隻小豬前生是你的父親呢?』他就把父親生前忤逆不孝的表象身後託夢的通過,原原本本的說來,並願以十元金幣的價值,把那隻小豬換回。[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