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還未照到我的書齋前,先照到了萬花川谷,不是書齋沒有月光,而是被高高的竹林隔着。
現在才是農曆七月十三的夜晚,圓月已像白玉雕成的一樣。秋月還沒到最美的時候,到了十五、十六日夜晚你再看,那才是最好的。
注釋
好事近:詞牌名。又名《釣船笛》,《張子野詞》入「仙呂宮」。雙調四十五字,前後片各兩仄韻,以入聲韻為宜。兩結句皆上一、下四句法。連用多數仄聲收腳而又雜有特殊句式組成的短調小令,常是顯示拗峭挺勁的聲情,適宜表達「孤標聳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調。
誠齋:楊萬里書房的名字。
萬花川谷:是離「誠齋」不遠的一個花圃的名字。在吉水之東,作者居宅之上方。
修竹:長長的竹子。
奇絕:奇妙非常。
鑑賞
「月未到誠齋,先到萬花川谷。」開篇兩句,明白如話,說皎潔的月光尚未照進他的書房,卻照到了「萬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設懸念,引人遐想。讀完這兩句,人們自然地要問:既然「誠齋」與「萬花川谷」相去不遠,何以月光照到了「萬花川谷」,作者的書房裡不見月光呢?緊接着兩句「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使懸念頓解,也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離開誠齋跑到萬花川谷去賞月。原來,在他的書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與「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實則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試想,竹子如果不是長得鬱鬱蔥蔥,修長挺拔,怎麼會把月光「隔」斷?寥寥十一字,既解開了「月未到誠齋」的疑竇,也說明了書房處於竹林深處,環境幽雅僻靜。《宋史》記載,楊萬里在任永州零陵縣丞時,曾三次去拜訪謫居永州的張浚不得見面,後來「……以書談始相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教終身,乃名讀書之室曰『誠齋』。」這樣,就可以想見楊萬里名為「誠齋」的書房是費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設置和安排的。[2]
上片通過對照描寫,用「未到」和「先到」點明,此時誠齋仍處在朦朧暗影之中,而「萬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寫「萬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兩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寫景,這兩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潔的月夜景色。「才」字與「已」字相呼應,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裡欣賞到這樣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儘管現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瑩光潔,令人陶醉,但「十三夜」畢竟不能算是欣賞月色的最佳時刻。那麼,何時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陰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圓,是觀賞月光最好的日子。這樣,詞的結尾兩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個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絕,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壓倒前句描寫的美妙如玉,剔透晶瑩的境界,推出一個「秋光奇絕」的新天地,指出即將來臨的十五十六才是賞月的最佳時刻。尾二句筆墨看似平淡,卻表現出一個不同凡響的藝術境界,說明作者對未來、對美有着強烈的憧憬和追求。
楊萬里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楊誠齋體」在當時也頗有影響。本詞語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鮮,生活氣息濃郁,說明他的詞風一如他的詩風。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楊萬里辭官歸鄉以後,詞前小序點明詞創作時間是「七月十三日夜」,地點是作者書房旁的「萬花川谷」,全詞的中心是「望月」。
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
參考文獻
- ↑ 古詩文網. 不是誠齋無月,隔一林修竹.
- ↑ 百度漢語. 好事近·七月十三日夜登萬花川谷望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