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一絲世俗之氣(張澤新)
作品欣賞
不染一絲世俗之氣
梵淨山的魅力也體現在不染一絲世俗之氣的佛界空靈之美。僅「梵淨山」三個字就具有濃郁的佛教色彩,「梵淨」一詞在佛學裡是「清淨」「寂靜」,有佛家超凡脫俗之意。梵淨山的景點很多,它們的名字與稱呼處處透現出佛法的光輝,如說法台、煉丹台、拜佛台,獻果台、曬經台,還有捨身崖、悔過崖、太子石、九皇洞等等優美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時時暗合着佛教教理,揭示出佛教文化中的真善美,讓人感悟佛學造詣的精深。梵淨山成為彌勒道場,好似造化的安排。從地形上看,梵淨山仿佛天然大佛,從鳳凰山觀老金頂,儼然大肚彌勒應現而變的巨大坐像;從老金頂觀新金頂,又恰似法相莊嚴的金身彌勒;再從棉絮嶺遠眺,金頂山連成一體,身首分明,神態逼真,神似隨地安臥的布袋彌勒。當然,最能說明梵淨山為彌勒道場者,還是那金頂古廟群中內塑彌勒佛像的通明殿,它是僧眾為虔心供奉彌勒巨大坐像而建立,取意「彌勒通體明亮」的殿宇。
彌勒信仰起源於印度,中國的彌勒信仰始於晉代。自唐代起,佛教溯烏江傳入,梵淨山漸漸發展成為彌勒菩薩道場。從此,梵淨山佛教大興,創修寺廟、建制庵堂成風。梵淨山的佛教在明朝最為興盛。因其梵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明萬曆所立《敇賜碑》將梵淨山譽為「立天地而不毀,冠古今而獨隆」的「天下眾名岳之宗」。至清代,康熙帝重新敕封梵淨山,形成「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四十八大腳庵」和「五方朝山大道」的朝拜格局。僧眾雲集影從,若水若雲。裊裊佛音,盪紅塵之寂奈;濃濃禪意,滌歲月之閒憂。參禪拜佛,絕凡心於塵世;吟詩誦典,淨俗念於枯燈。
作者簡介
張澤新,中國散文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