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火
作品原文
是啊,我記得,
啊你閉上的眼睛
好象從裡面充滿了黑色的光線,
你的全身象張開的手,
象一叢白色的月光,
以及狂歡,
當雷霆擊殺我們,
當利刃砍傷根脈,
光線擊向發茨,
當我們
逐漸逐漸地
復甦,
好象浮自海洋,
從沉船
負傷回到
石頭與紅色海藻之間。
可是
還有別的記憶,
不止是來自火焰的花朵
還有小小的萌芽
突然出現
當我搭上火車
或在街上。
我看你
洗我的手帕,
在窗口
掛我的破襪,
在你的身上,一切歡愉
如電光石火,一閃即逝,
你的身段依然,
再度是,
每一天的
小妻子,
再度是人,
謙卑的人,
窮的驕傲
就象你要做的,不是
愛情灰燼消溶的
敏捷的玫瑰
而是所有的生活,
所有的生活,包括肥皂與針線,
包括我所喜愛的氣味
我們或將沒有的廚房
在那裡你的手撥弄炸土豆
你的嘴在冬天歌唱
直到烤肉上桌
這就是我要的天長地久
大地上的幸福。
啊我的生命
不止是火,燃燒我們
還有所有的生活,
簡單的故事,
簡單的愛情,
女人和男人
象每一個人。[2]
作者簡介
巴勃羅·聶魯達(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當代著名詩人。
13歲開始發表詩作,192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黃昏》,1924年發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詩壇。他的詩歌既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又接受了波德萊爾等法國現代派詩歌的影響;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詩歌特點,又從沃爾特·惠特曼的創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傾心的形式。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詩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聶魯達對中國和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一生中曾經三次到過中國。1928年他作為外交官赴緬甸上任時,出發來中國,給宋慶齡頒發列寧國際和平獎,此行中,他還見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學界名流,進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訪問中國時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譯名中的「聶」字是由三隻耳朵(繁體「聶」)組成,於是說:「我有三隻耳朵,第三隻耳朵專門用來傾聽大海的聲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