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不自量力
來自度哥世界之最圖片
bù zì liàng lì

近義詞自不量力螳臂擋車蚍蜉撼樹

反義詞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出 處 :《左傳

體 裁成語

屬 於 :中性詞

不自量力是一個中國的漢語成語。讀音為bù zì liàng lì,意思是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

目錄

原文

《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與戰於竟,息師大敗而還。君子是以知息之將亡也。不度(duó)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wěi)而以伐人,其喪(sànɡ)師也,不亦宜乎!」[1]

典故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當時人們說的息國所犯「五不韙」是哪五條呢?根據《左傳》記載,就是:「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征詞,不察有罪。」意思是:不估計自己的威德是否比對方高,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對方強,兩國國君出於同姓、本是親屬而不親愛,對雙方爭執的言詞不分析是非曲直,不認識自己的錯誤。又說:「犯五不韙,而以伐人,是以知息之將亡也。」意思是:犯了這五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由此可以看出息國快要滅亡了。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這個故事,說息國所犯「五不韙」之一的「不量力」,即成語「不自量」的出處。

唐代詩人韓愈在《調張籍》一詩中,開頭幾句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頂天立地地存在着,猶如萬丈光芒(照耀了詩壇)不可泯滅。沒想到一群無知的人竟然這樣愚蠢,藉故設法對他們進行毀謗。就象那螞蟻企圖去搖撼大樹,太可笑不自量力了。這六句詩很有名,常為後人所引用。韓愈在這裡,對李杜的詩歌成就作了極高的評價,同時對詆毀李杜的輕薄後生給予了辛辣的譏斥。

成語「不自量力」便是從「不量力」和「不自量」兩種說法演化而來的,同時又都可單獨使用,又作「自不量力」,意思都是自己不估量一下自己的力量,人們多用來諷刺那種自高自大,不量力行事的人。

視頻

不自量力

參考資料

  1. 不自量力,在線成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