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於襄陽書
《與於襄陽書》是一首古詩歌,詩歌被譽為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和最高體現,同時詩歌也是時代、歷史文化沉澱的結果。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取得了光輝燦爛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誌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詩經》收詩305篇,分「風」、「雅」、「頌」3部分,都是可以配樂演唱的。《詩經》的篇章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句,為後世文學創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礎和藝術底蘊。
“ |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後世者,亦莫不有後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後焉。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後,雖盛而不傳。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須也。 然而千百載乃一相遇焉。豈上之人無可援、下之人無可推歟?何其相須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負其能不肯諂其上,上之人負其位不肯顧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窮,盛位無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為皆過也。未嘗干之,不可謂上無其人;未嘗求之,不可謂下無其人。愈之誦此言久矣,未嘗敢以聞於人。 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道方而事實,卷舒不隨乎時,文武唯其所用,豈愈所謂其人哉?抑未聞後進之士,有遇知於左右、獲禮於門下者,豈求之而未得邪?將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邪?何其宜聞而久不聞也?愈雖不才,其自處不敢後於恆人,閣下將求之而未得歟?古人有言:「請自隗始。」愈今者惟朝夕芻米、仆賃之資是急,不過費閣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專乎報主。雖遇其人,未暇禮焉。」則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齪齪者,既不足以語之;磊落奇偉之人,又不能聽焉。則信乎命之窮也! 謹獻舊所為文一十八首,如賜覽觀,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懼再拜。 |
” |
— [唐代]韓愈 |
目錄
詩詞中的音律之美
詩詞是「魂」,音樂是「魄」;詩詞是靜態觀想,音樂是動態感官聯想[1]。
《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說:「五音令人耳聾」,那是因為嘈雜不好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道德經[2]》第四十一章老子又說「大音希聲」,就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在聽古琴曲或者民間小調百聽不厭的原因。《詩經》中的《風》最為原生態,這些詩篇,就其原來性質而言,是歌曲的歌詞。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意謂《詩》三百餘篇,均可誦詠、用樂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記·孔子世家》又說:「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詩經》在古代與音樂和舞蹈關係密切,是無疑的。
《風》《雅》《頌》三部分的劃分,就是依據音樂的不同。《風》主要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其地域,除《周南》《召南》產生於江、漢、汝水一帶外,均產生於從陝西到山東的黃河流域。雅是「王畿」之樂,這個地區周人稱之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範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眾說不同,大約其音樂特點和應用場合都有些區別。《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毛詩序》說:「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這是頌的含義和用途。王國維說:「頌之聲較風、雅為緩。」(《說周頌》)這是其音樂的特點。
參考文獻
- ↑ 【詩詞與音樂】詩詞中的音律之美 ——山水悟道(黃莽),搜狐,2019-06-04
- ↑ 《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全81章),搜狐,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