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與歌者何戡》

作品名稱: 《與歌者何戡》

創作年代: 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劉禹錫

《與歌者何戡》[2]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劉禹錫的作品。劉禹錫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

「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兩句所指自然是大和二年(828年)詩人回到長安的事與情,但這話同時也就告訴了讀者「二十餘年」前,詩人曾在帝京,並且聽過「天樂」。這表明詩人當年並非長安一布衣。一別多年,帝京重返,且又聽到熟悉的「天樂」,此時此地,直教詩人情難自已。這「情」的內涵是喜,還是悲,是傷,抑是慨,並沒有明確說出,要知道答案,就必須了解詩人「二十餘年」前在長安的情況,而後又是怎樣「別帝京」的,「別」後這二十多年又是怎麼度過的,還有與他一樣告「別帝京」的朋友們,又有着怎樣的遭遇。這些問題,事實上就是一段「永貞革新」的興起和失敗的歷史,保守勢力對革新派殘酷迫害的歷史,這裡有包括詩人在內的「二王八司馬」的悲劇,還有這些悲劇人物之間的相互激勵、相濡以沫的動人的篇章。只有思索回味了這些,讀者才能體會到「二十餘年別帝京,重聞天樂不勝情」的深沉的內涵,和無限的悲慨。對此,詩人有時也表現得比較明快直率,比如「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這是頭一年(827年)回長安途中在洛陽遇到韓泰時寫的,可見這種悲憤之情,久已鬱積於胸,「洛中逢韓七」,「重聞天樂」,都不過是遇事則動、借題發揮而已。

  一二兩句由今而入昔,思緒萬端,言簡意豐,情溢於詞,而對於全詩來說還只是開始,它給與何戡重逢創造了環境和心理的背景。第三句折轉入正題,妙以何戡之在,點出「舊人」之不在,如此情景,則「在」亦悲,「不在」亦悲,無限悲痛,隱於字背。況且唯有的一位舊人何戡,又偏不忘舊事,又為他唱起了當年送別的離歌《渭城曲》——「西出陽關無故人」——可沒有人能想到重入長安無故人。何戡一曲,往日的「別帝京」,此時的耆舊凋零,更是齊襲心頭,千層浪,萬重波。滔滔難平。有人說藝術貴在引人思索,此詩之妙,大概也在於此。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我離別京城已經二十多載,今日重聞宮中舊曲,心中無限感慨。

當年老相識就只剩下何戡一個,他又殷勤地把《渭城曲》唱起來。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4]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5]

視頻

中國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正氣貫古今傲骨錚錚——劉禹錫
劉禹錫和他的詩的創作風格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