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且介亭雜文二集

內容簡介

《且介亭雜文二集》是魯迅的一部雜文集 收錄了魯迅在1935年所寫的雜文四十八篇。包括《隱士》,《漫畫而又漫畫》,《人生識字胡塗始》,《論「人言可畏」》,《再論「文人相輕」》,《名人和名言》,《逃名》,《陀思妥夫斯基的事》,《論新文字》等。

魯迅作品集且介亭雜文二集收錄完成。這一本的編輯的體例,是和前一本相同的,也是按照着寫作的時候。凡在刊物上發表之作,上半年也都經過官廳的檢查,大約總不免有些刪削,不過我懶於一一校對,加上黑點為記了。只要看過前一本,就可以明白犯官忌的是那些話。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少年時期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曆辛巳年八月初三),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台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餘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於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於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於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

內容預覽

一九三五年末經作者親自編定,一九三七年七月由上海三閒書屋初版。 好像有人說過,去年是「翻譯年」〔2〕;其實何嘗有什麼了不起的翻譯,不過又給翻譯暫時洗去了惡名卻是真的。 可憐得很,還只譯了幾個短篇小說到中國來,創作家就出現了,說它是媒婆,而創作是處女。〔3〕在男女交際自由的時候,誰還喜歡和媒婆周旋呢,當然沒落。後來是譯了一點文學理論到中國來,但「批評家」幽默家之流又出現了,說是「硬譯」,「死譯」,「好像看地圖」〔4〕,幽默家還從他自己的腦子裡,造出可笑的例子來〔5〕,使讀者們「開心」,學者和大師們的話是不會錯的,「開心」也總比正經省力,於是乎翻譯的臉上就被他們畫上了一條粉。 但怎麼又來了「翻譯年」呢,在並無什麼了不起的翻譯的時候?不是誇大和開心,它本身就太輕飄飄,禁不起風吹雨打的緣故麼? 於是有些人又記起了翻譯,試來譯幾篇。但這就又是「批評家」的材料了,其實,正名定分,他是應該叫作「嘮叨家」的,是創作家和批評家以外的一種,要說得好聽,也可以謂之「第三種」。他像后街的老虔婆一樣,並不大聲,卻在那裡嘮叨,說是莫非世界上的名著都譯完了嗎,你們只在譯別人已經譯過的,有的還譯過了七八次。 記得中國先前,有過一種風氣,遇見外國——大抵是日本——有一部書出版,想來當為中國人所要看的,便往往有人在報上登出廣告來,說「已在開譯,請萬勿重譯為幸」。他看得譯書好像訂婚,自己首先套上約婚戒指了,別人便莫作非分之想。自然,譯本是未必一定出版的,倒是暗中解約的居多;不過別人卻也因此不敢譯,新婦就在閨中老掉。這種廣告,現在是久不看見了,但我們今年的嘮叨家,卻正繼承着這一派的正統。他看得翻譯好像結婚,有人譯過了,第二個便不該再來碰一下,否則,就仿佛引誘了有夫之婦似的,他要來嘮叨,當然羅,是維持風化。但在這嘮叨里,他不也活活的畫出了自己的猥瑣的嘴臉了麼? 前幾年,翻譯的失了一般讀者的信用,學者和大師們的曲說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在翻譯本身也有一個原因,就是常有胡亂動筆的譯本。不過要擊退這些亂譯,誣賴,開心,嘮叨,都沒有用處,唯一的好方法是又來一回復譯,還不行,就再來一回。譬如賽跑,至少總得有兩個人,如果不許有第二人入場,則先在的一個永遠是第一名,無論他怎樣蹩腳。所以譏笑復譯的,雖然表面上好像關心翻譯界,其實是在毒害翻譯界,比誣賴,開心的更有害,因為他更陰柔。 而且復譯還不止是擊退亂譯而已,即使已有好譯本,復譯也還是必要的。曾有文言譯本的,現在當改譯白話,不必說了。即使先出的白話譯本已很可觀,但倘使後來的譯者自己覺得可以譯得更好,就不妨再來譯一遍,無須客氣,更不必管那些無聊的嘮叨。取舊譯的長處,再加上自己的新心得,這才會成功一種近於完全的定本。但因言語跟着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中國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如果已經有,中國的新文藝倒也許不至於現在似的沉滯了。 三月十六日。 [1]

參考文獻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四月上海《文學》月刊第四卷第四號「文學論壇」欄,署名庚。 〔2〕「翻譯年」當系一九三五年。《文學》第四卷第一號(一九三五年一月)「文學論壇」欄載有《今年該是什麼年》一文,其中說:「過去的一年是『雜誌年』,這好像大家都已承認了。今年該是什麼年呢?記得也早已有人預測過——不,祝願過——該是『翻譯年』。」 〔3〕郭沫若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民鐸》月刊第二卷第五號發表致該刊編者李石岑的信中說:「我覺得國內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處子;只注重翻譯,而不注重產生。」認為「處子應當尊重,媒婆應當稍加遏抑。」 〔4〕指梁實秋。他在《新月》第二卷第六、七號合刊(一九二九年九月)發表的《論魯迅先生的「硬譯」》一文中,指摘魯迅的翻譯是「硬譯」、「死譯」,並說:「讀這樣的書,就如同看地圖一般,要伸着手指來尋找句法的線索位置。」參看《二心集·「硬譯」與「文學的階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