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
世俗或俗世(Secular)是指脱离宗教组织控制的生活状态。譬如,饮食和沐浴可被视作是世俗活动的例子,因为其日常生活大部分与宗教信仰无关。
- 在某些宗教传统中,饮食和沐浴两者都被视为圣礼,因而在这些信仰的世界观中,这两者会被视为宗教活动。
- 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机构,均为世俗和不受宗教组织控制的机构。
- 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例】世俗淳美
- 世间、世人。【例】他一向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以自己的方式过生活。
- 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
- 《史记.卷一一九.循吏传.孙叔敖传》:“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世间,俗世。
- 《墨子.鲁问》:“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世人,凡人。
- 《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与世俗处。”
- 《文选.曹植.求自试表》:“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耀世俗哉!”
- 世俗是指世间不知变通的、拘泥的习俗;二指非宗教的;三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四指尘世,世间;五指俗人,普通人;六指流俗,庸俗。
不要在意世俗的观点
- 念小学的时候,被老师选为乐队的一员,妈妈连夜帮我做了一件白衬衫,那是用我已去世父亲的白衬衫改的,到学校我发觉我的衬衫和别人的都不一样,只有我是成人式样的衬衫,这让我感觉非常尴尬,回家后向妈妈诉苦。
- 妈妈告诉我,只要是白衬衫就可以了, 跟别人不一样没有什么,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只要做自己,不作奸犯科就好。
- 高中时我喜欢踢足球,我们班上有许多校队,球都踢得很好,而我只是爱踢,但技术不怎样。
- 书一定要整本读完吗?这样做,用 30 分钟吸收重点精华。 *听到同学在笑话我球踢得不好,我听了很是难过,慢慢想开了,和校队相比,我是踢得不好,但只要我高兴,踢得不好又如何呢?
- 经过了许多类似的情境,我逐渐不在意别人的说法,我也不会苟同世俗的观点。
- 我知道人活在世界上,最主要的是要活出自我,要做自己。相信自己有存在的价值,相信自己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可以有自己的主见。
- 每个人的自我心智会成长, 如果发现自己的想法也言之成理,自信就会慢慢建立,开始敢挑战世俗的观点,也开始敢与众不同。
- 敢与众不同是一个人建立自信的开始,当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训练,就可以建立观点,对所有的事提出自己的看法。
- 有自信的人不见得任何事都会与众不同,可是就算认同世俗的观点,也不是一厢情愿的接受,而是能说出一番认同的道理,有自己的逻辑论述,有自己的原因及结论。
- 拥有自信,拥有看法,拥有思考,才有一个人存在的价值。[1]
世俗化vs.世俗主义
- 英国圣公会主教罗宾森(John A.T. Robinson)于1963年出版《对上帝诚实》(Honest to God)一书,强调基督教在“已然世俗”的新时代处境中必须抛弃传统的上帝观。
- 他主张上帝既不在“高处”也不在“彼方”,而是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此一论点引发欧美基督教世界的剧烈震撼。
- 他的主张仅是延续当代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在《狱中书简》中早已表达的“非宗教性的基督教观点”而已。
- 根据潘霍华的观察,生活在一个“已成年的世界”(the world come of age)里,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已经不再适用,因为它是“幼稚且前科学性的”。
- 大多数的宗教前提对世俗界已经不再具有意义,传统的上帝也早已被排挤到世界的边缘。
- 潘霍华指出,上帝要我们“就好比他不存在似地(etsi deus non daretur)活在现代世界当中”,并且在我们所处世俗界的中心重新与这位“超越者”(the "beyond" in our midst)相遇。
- 套用前坎特伯里大主教威廉.汤朴(William Temple)的话,我们必须在世俗化的世界里,继续以“尊敬、畏惧、依赖、爱慕、忏悔的心”作基督徒。
- 针对这个“世俗化基督教”的潮流,英国长老会主教纽毕真(Leslie Newbigin)在1966年出版了《应世的宗教》(Honest Religion for Secular Man,直译为《给世俗人的诚实宗教》)一书,对“世俗化”和“世俗主义”做了进一步的区分与陈述。
- 纽毕真强调,历史经验显示,为了见证和实践信仰,基督教不可避免地必须进入世界当中,并通过凡俗来理解人生、历史、世界,这就是“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过程。然而,他也进一步指出,世俗化不等同于“世俗主义”(secularism),后者是一个以凡俗事物为终极价值取向、要求人附从并委身的封闭信仰体系。
- 基督教在进入世界的同时,切切不可效法或竞逐世俗界的价值观,也不应该受世俗意识形态的左右或操弄。
- 无可抵挡的“全球化”危机和“市场宗教”--从现今世俗主义的冲击和挑战来看,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个前所未见的可怕力量。
- “普世第三世界神学家协会”(EATWOT)于1996年在菲律宾塔絯泰市(Tagaytay City)举行的第四届大会宣言中指出:“全球化原本是指世界上人民之间的互动,然而,现今对全球化的了解却指向资本主义的成长和扩张。
- 从重商主义式奴隶交易的初始阶段,到工业化殖民主义的阶段,一直到今天形成了企业化的新殖民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依赖机制,以及世界财富的单向流通。
- 全球化运动的主要意识形态就是‘竞争’(competitiveness)。
- 通过竞争,它造成社会的两极化,并引向残缺的市场。现今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优势国家所维持的市场独占上。
- 在这种文化、宗教、意识形态的独占下,加上科技、金融、自然资源、资讯、传播,以及大型毁灭性武器的掌控,贫穷国家受到极大的残害。
- 全球化不只是经济问题,也牵涉到两性、种族、族群、文化的压迫性意识形态。”
- 从所谓“南方”(泛指位处南半球的国家)的观点来看,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市场”(market),带来了生命的毁坏和社会价值的扭曲,以致人类被“商品化”,穷人和边缘人的生命被任意舍弃,在所谓“发展”、“现代化”、“进步”的名义下,生态环境和下一代被无可挽救地残害。
- 市场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人们在食物、衣著、习惯、生活方式等喜好上的“同质化”。
- 媒体的强大势力,以及它所提倡的消费态度和贪婪心,更操弄著广大群众的心灵。
- 传统的价值和伦理也因而严重地扭曲,甚至毁损。换句话说,顶著“全球化”的新名号,这个第三波的殖民主义开始席卷贫弱的第三世界。
- 它比过去两波更横霸、更具全面性,因为它不但控制了资源和劳力,更掳掠了社会大众的集体意识。透
- 过媒体,它有效地导引了社会的主体论述,将全球化描述为正规、可欣羡的模范,甚至宣称它是一个可以具体实现的“乌托邦”。[2]
目录
参考来源
- ↑ 城邦媒体控股集团首席执行长何飞鹏. 别在乎世俗的观点. 经理人. 2020-05-25 [2020-08-26] (中文).
- ↑ 郑仰恩. 生活在“帝国”的阴影下:漫谈世俗主义和消费文化对当代教会的冲击. 新使者杂志. [2020-08-2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