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和
丘和(552-637年),本姓丘敦氏,河南洛陽人,鮮卑族。[1]北周到隋唐時期將領,西魏鎮東將軍丘壽之子。[2]
- 重義任俠,弓馬嫻熟。初仕北周,擔任開府儀同三司。
- 隋朝建立後,遷右武衛將軍,封平城郡公。外放治理資州、梁州和蒲州,施政寬惠。 [3]
- 漢王楊諒襲取蒲州後,坐罪免職。告發大將軍元胄,拜代州刺史,帶博陵太守。
- 隋煬帝巡幸時,奉獻有加,遷天水太守,入為左御衛將軍。大業末年,出任交趾太守,治政淳厚,撫慰吏民。[4]
- 隋朝滅亡後,暫時依附蕭銑。唐將李靖平定江南後,前往長安,授上柱國、交州總管,遷特進、譚國公,遷左武候大將軍、稷州刺史。
- 貞觀十一年(637年),去世,時年八十六歲,追贈荊州總管,諡號為襄,陪葬於獻陵。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丘和
|
本姓 丘敦氏
|
民族 鮮卑
|
官職 上柱國 交州大總管 左武侯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
|
爵位 譚國公
|
追贈 荊州總管
|
諡號 襄
|
出生地 陝西眉縣
|
出生時間 552年
|
去世時間 637年
|
所處時代 北周→隋朝→唐朝
|
人物生平
任職地方
- 少時重義任俠,嫻熟弓馬,年長後,折節自修。初仕北周,擔任開府儀同三司。
- 隋朝建立後,丘和擔任右武衛將軍,封爵平城郡公。後來歷任資、梁、蒲三州刺史,治政以寬大慈惠聞名。仁壽四年(604年),漢王楊諒起兵造反,派其士兵穿婦人之衣,襲擊奪取蒲州,丘和脫身免難,但因此過失被罷職為民。當時宇文述正受寵信,丘和傾心結納依附於他。不久,告發武陵郡公元胄之罪有功,復職擔任代州刺史。隋煬帝北巡經過代州,丘和獻食很是精細豐盛。到達朔州時,朔州刺史楊廓無所進獻,隋煬帝很不高興。宇文述盛讚丘和的好處,隋煬帝便派丘和擔任博陵太守,下詔讓楊廓前往博陵向丘和學習。
- 後來,隋煬帝經過博陵,丘和獻食更加豐盛,隋煬帝更加高興。由此所過之處盡獻奇珍異品,大肆奢侈,此風自丘和而起。丘和善於撫慰吏士,得其歡心。不久升任天水郡太守 ,後入朝擔任左御衛將軍。 [5]
- 大業末年,海南地區的百姓苦於官吏侵奪,多次發生叛亂。隋煬帝認為丘和治政淳良寬厚,加之黃門侍郎裴矩的推薦,便派遣丘和出任交趾太守。丘和到任之後,撫慰吏民豪傑,盡通其情,深得當地民心,由此其地得以安定。
依附蕭銑
- 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遇害,而丘和卻不知此事。當時欽州刺史、鴻臚卿寧長真以鬱林、始安地區依附蕭銑;漢陽太守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地區依附林士弘。蕭銑、林士弘分別派人招降丘和,丘和沒有順從。林邑以西諸國,多次贈送給丘和明珠、文犀、金寶之物,因此丘和富比王者。蕭銑聽聞後,欲圖其利,便派寧長真率領嶺南的兵力從海路攻打丘和,丘和打算出城迎接,司法書佐高士廉勸他說:「寧長真的軍隊雖然人多,但是孤軍深入遠道而來,不能長期堅持,我們城裡能打仗的士兵足以抵抗敵人,怎麼能望風而降,受制於人?」丘和聽從他的勸告,任命高士廉為軍司馬(一作長史),讓他統領水陸各軍迎擊,打敗寧長真,寧長真隻身逃脫,他的部下全部被俘。交趾郡中的官民為此樹碑紀功。不久有驍果軍(隋朝御林軍)士兵從江都來到交趾,丘和這才得知隋煬帝遇弒、隋朝滅亡的消息,便當即奉表歸降唐朝,但由於嶺南道路閉阻,便暫且依附蕭銑。 [6]
歸降唐朝
人物成就
- 大業末年,海南地區的百姓苦於官吏侵奪,因此多次發生叛亂。隋煬帝認為丘和治政淳良寬厚,便派他出任交趾太守。丘和到任之後,吏民豪傑,盡通其情,深得當地民心,由此其地得以安定。
人物評價
史料記載
參考資料
-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丘和,河南洛陽人,後徙家郿。
-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丘和,河南洛陽人,後徙家郿。
-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少重氣俠,閒弓馬,長乃折節自將。仕周開府儀同三司。入隋為右武衛將軍,封平城郡公,歷資、梁、蒲三州刺史,以寬惠著名。
-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大業末,海南苦吏侵,數怨畔。帝以和所蒞稱淳良,而黃門侍郎裴矩亦薦之,遂拜交址太過,撫接盡情,荒憬安之。
- ↑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後帝過博陵,和上食加豐,愈喜。由是所過競為珍侈獻,自和發也。然和善撫吏士,得其心。遷天水郡守,入為左御衛將軍。
- ↑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會煬帝為化及所弒,鴻臚卿寧長真以鬱林、始安之地附於蕭銑;馮盎以蒼梧、高涼、珠崖、番禺之地附於林士弘。各遣人召之,和初未知隋亡,皆不就。林邑之西諸國,並遣遺和明珠、文犀、金寶之物,富埒王者。銑利之,遣長真率百越之眾渡海侵和,和遣高士廉率交、愛首領擊之,長真退走,境內獲全,郡中樹碑頌德。會舊驍果從江都還者,審知隋滅,遂以州從銑。
- ↑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貞觀十一年卒,年八十六。贈荊州總管,諡曰襄,賜東園秘器,陪葬獻陵。
- ↑ 8.0 8.1 8.2 《舊唐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九》.國學網.2013-01-23
- ↑ 9.0 9.1 《新唐書·卷九十·列傳第十五》.國學網.2014-08-11
- ↑ 《資治通鑑》.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