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丙烯酸丁酯

丙烯酸丁酯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化学式:C7H12O2

分子量:128.169

CAS号:141-32-2

EINECS号:206-480-7

丙烯酸丁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7H12O2,为无色透明液体,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1]

目录

物性数据

密度:0.898g/cm3

熔点:-64.6℃

沸点:145.9℃

闪点:39.4℃

饱和蒸汽压(20℃):0.43kPa

临界温度:327℃

临界压力:2.95MPa

logP:1.5157

折射率:1.418

外观:无色透明液体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35.97

摩尔体积(cm3/mol):142.6

等张比容(90.2K):324.3

表面张力(dyne/cm):26.7

极化率(10-24cm3):14.26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0

氢键受体数量:2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5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6.3

重原子数量:9

表面电荷:0

复杂度:97.1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用途

主要用于制作纤维、橡胶、塑料的高分子单体。有机工业用于制造黏合剂、乳化剂和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造纸工业用于制造纸张增强剂。涂料工业用于制造丙烯酸酯涂料。

毒理学数据

1、急性毒性

LD50:900mg/kg(大鼠经口);5880mg/kg(小鼠经口);1800mg/kg(兔经皮)

LC50:14305mg/m3;2730ppm(大鼠吸入,4h)

2、刺激性

家兔经皮:10mg(24h),轻度刺激(开放性刺激试验)。

家兔经眼:50mg,轻度刺激。

3、其他: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o):135ppm(6h)(孕6~15d),植入后死亡率升高。

生态学数据

1、生态毒性

LC50:23mg/L(48h)(圆腹雅罗鱼);5mg/L(72h)(金鱼)

2、生物降解性

好氧生物降解(h):24~168

厌氧生物降解(h):96~672

3、非生物降解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h):2.3~23

一级水解半衰期(h):3.07×105

S9:Keep container in a well-ventilated place.

保持容器在通风良好的场所。

S16: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 No smoking.

远离火源,禁止吸烟。

S25:Avoid contact with eyes.

避免眼睛接触。

S37:Wear suitable gloves.

戴适当的手套。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参考特别指示/安全收据说明书

风险术语

R10:Flammable.

易燃。

R36/37/38:Irritating to eyes, respiratory system and skin.

刺激眼睛、呼吸系统和皮肤

R43:May cause sensitization by skin contact.

皮肤接触可能引起过敏。

贮存方法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7℃。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中毒表现有烧灼感、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容易自聚,聚合反应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急骤加剧。

灭火方法

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但可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遇大火,消防人员须在有防护掩蔽处操作

泄漏处理

小量泄漏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参考来源

防水材料之丙烯酸酯与水混合可大面积使用

参考资料

  1. 丙烯酸丁酯,化工百科 , 2015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