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書院
歷史
東山書院始建於1895年,初建時名東山精舍。1900年改稱東山書院。1905年建立湘鄉縣公立東山高等小學堂。1940年改為中學,名稱是湖南省私立東山初級中學。1951年,私立東山初級中學與湘鄉市一女子職業學校合併為湘鄉市一初級中學。1958年9月10日,毛澤東題寫校名「東山學校」。現在東山書院已成為一所完全中學。2003年成為湖南省重點中學。
書院簡介
書院初建時曰東山精舍,1900年改稱東山書院,1905年建產湘鄉縣公立東山高等小學堂,1940年改辦中學,名曰湖南省私立東山初級中學,直至全國解放。1951年,私立東山初級中學與湘鄉市一女子職業學校合併為湘鄉市一初級中學。1952年,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決定在書院舊址恢復東山學校,定名為「湖南省立東山小學」。1958年9月10日,毛澤東給師生寫信並題寫校名後稱東山學校[1]。現在東山書院已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1880年(光緒十六年),下里(亦稱首里)士紳許時遂、黃光達、陳膺福、王曉棠、蔡中鑾、庾億、潘學海、許襄雲、楊容熙、彭國霖等十餘人,因本地學子求學不便,在知縣嚴鳴琦的支持下,發起集資籌建東山書院。光緒十七年,新疆巡撫劉錦棠因病返鄉,為籌建書院捐銀二千兩,被推為倡修。
1895年,書院建設尚未動工,而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塗地,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面對國是日非,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形勢,許時遂等人痛感建立舊式書院,培養崇儒通經的舊式人才已不能滿足國家的需要,必須培養能夠「興國而強兵,足民而豐財」的實材。而要培養這樣的人才,唯有興辦帶有救亡圖存性質的新式學校,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於是,他們在當年的十二月初六日,直接上書湖南巡撫、維新派的積極支持者陳寶箴,要求「仿湖北自強學堂成法」。「及時興辦」東山精舍。陳寶箴對他們的稟文和《東山精舍章程》非常讚賞,因此當日就批覆:「仰湘鄉縣移令該,轉飭東山精舍紳董,迅速舉辦,以收興學育才之效。」
書院特色
東山精舍的最大特點是設算學、格致、方言、商務四齋,分科造士。格致是聲、光、電、化等自然科學的總稱,方言指語言文字,目的是造就翻譯人才[2]。培養人才強調「崇實」,「教之以實事,程之以實功」,以便「養成材」。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清政復古,東山精舍自行解體。它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它開了湖南新式教育之先河,其意義是很大的。同時,它把社會需要作為辦教育的出發點,「培養實用人才,以濟當時之急」的辦學方向,也是值得繼承和發揚點。
視頻
東山書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東山學校:毛澤東走出韶山沖踏上革命征途第一站,搜狐,2019-11-25
- ↑ 湘鄉東山書院——這所學校真的很牛........,ZOL論壇 ,2018-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