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嶽廟(山東省泰安市東嶽廟)
東嶽廟 ,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現叫岱廟,始建於漢代,位於泰安市泰山南麓。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總面積96000平方米,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裡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又是一座賞心悅目的古典園林。
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岱廟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目錄
建築布局
岱廟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圍環繞1500餘米 ,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總體布局上按照唐宋以來祠祀建築中最高標準修建,採用了以三條縱軸線為主,兩條橫軸線為輔,均衡對稱,向縱橫雙方擴展的組群布局形式。岱廟南起舊泰城南門,北至南天門中軸線上。 岱廟以其內部建築排列布局來展示儒家禮制觀念,整個建築群以一條南北向的縱軸線為中心,均衡的橫向擴展。位於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有:遙參亭大殿、岱廟坊、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中寢宮、厚載門。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東西環廊聯繫,構成岱廟的中心封閉院落。其主體建築:天貺殿位於高大的雙層品級台上,東環廊的中間為鼓樓,西環廊的中間為鐘樓。天貺殿建在中軸線偏後點,面闊九間,重檐廡殿頂,等級最高;後寢宮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低一個等級;配天門、仁安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為門的形式,又低一個等級。
岱廟的主體建築是天貺殿,為東嶽大帝的神宮。廟內存有秦朝李斯篆書的泰山刻石。
主要景點
天貺殿
天貺(音況,賞賜意)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 位於岱廟仁安門北側,元稱仁安殿,明稱峻極殿,民國始稱今名。
相傳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六月初六有「天書」降於泰山,宋真宗即於次年在泰山興建天貺殿,以謝上天。天貺殿長48.7米,寬19.73米,高22.3米,面積近970平方米,大殿建於長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欄圍護,殿面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斗式藻井,余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殿內供奉泰山神即東嶽大帝。民間傳說此神即黃飛虎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天尊敕命,封屢樹戰功的武將黃飛虎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命他總管天地人間的吉凶禍福。
岱廟坊
岱廟之間是岱廟坊,又名玲瓏坊,建於清代康熙十一年即公元1672年,為四柱三間三樓式牌坊, 高低錯落,通體浮雕,造型雄偉,精工細琢,為清代石雕建築的珍品。 坊頂是歇山式仿木結構,螭吻凌空,斗拱層疊,檐角飛翹,脊獸慾馳。正脊之中豎立着寶瓶,兩側有四大金剛拽引加固。中柱小額枋上透雕着二龍戲珠,龍門枋上浮雕着丹鳳朝陽。坊下奠立方形石座,座上均豎立雙柱,柱下側是滾墩石,石上前後有立雕蹲獅兩對:雄者戲耍繡球,雌者嬉鬧幼獅,姿態各異,生動可愛。坊的梁、柱、額板及滾墩石上分別雕有鋪首銜環、丹鳳朝陽、二龍戲珠及群鶴鬧蓮、天馬行空、神牛角斗、麒麟送寶等30多幅栩栩如生的祥獸瑞禽圖。圖案設計採用對稱手法,構圖和雕刻技術變化多端,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遙參亭
又名草參亭,前臨通天街,後與岱廟正陽門連通,為岱廟的前庭。歷代帝王及王公大臣來泰山舉行祭祀典禮,必先在此舉行簡單參拜之後,才能進入岱廟舉行正式大典。唐代稱「遙參門」;宋代在門內築亭,改稱「草參亭」;明代擴建,建殿圍牆,並奉碧霞元君像於其中,遂成為完整的庭院建築。
正陽門
正陽門始建於宋,毀於二十世紀中葉,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進入正陽門,兩扇朱紅大門,門上鑲有81個鐵製饅釘,有鋪首,象徵 岱廟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正陽門高8.6米,上面的五鳳樓高11米,共5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24根四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翹四,墨線大點金彩繪,額枋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正陽門兩旁置有東、西掖門。[1]
岱廟碑林
岱廟因歷史久遠,藏碑頗為豐富。現存歷代碑刻300餘通,林立而群,形制各異。有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秦李斯小篆碑;有充分體現漢代隸書風格的「張遷 碑」、「衡方碑」;有晉代三大豐碑之一「孫夫人」碑;有形制特異的唐「雙束碑」,以及宋至清歷代重修岱廟的御製碑等。 以時代而論,自秦泰山刻石、漢衡方碑、張遷碑等,至現代名人題刻,時間跨度達二千餘年。就碑之來源,一是岱廟原有的,二是由廟外遷入的。從碑的內容看,有封禪告祭、廟宇創建重修、文人題詩吟岱等,形成了一座天然的中國歷代書法博物館,故有岱廟碑林之稱。[2]
漢柏院
漢柏院位於廟東南隅,院內原有炳靈殿,又有漢柏,故舊稱炳靈宮或東宮,今稱漢柏院。
門內巨匾高懸,李鐸書「炳靈門」。周圍有古柏5株,傳為漢武帝東封時所植。如今扭結上聳,蒼勁蔥鬱若虬龍蟠曲。雖已膚剝心枯,卻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凌寒」,為泰安八景之一。樹下有清康熙年間河道總督張鵬翮題《漢柏詩碣》。院內存歷代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亭台及東牆內嵌70餘塊。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陸機《泰山吟》、米芾《第一山》、乾隆帝《登岱詩》。
東御座
東御座位於漢柏院北,原為清代皇帝駐蹕之所。其垂花門與東華門相直,大門與漢柏亭相對。
院內殿宇毗連,步廊環圍,1985年闢為泰山珍貴文物陳列室。正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古木家具及各種大理石花飾掛屏。配殿內陳列泰山祭器。殿前松柏下,東有宋真宗御製《青帝廣生帝君之贊碑》,西有馳名中外的《泰山秦刻石》殘字碑。
銅亭
又名金闕,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鑄造,銅質,原置於泰山頂碧霞祠內,內奉碧霞元君。亭為仿木結構,設計巧妙、工藝精湛。
唐槐院
唐槐院位於岱廟西,與東側的漢柏院相對。原有延禧殿,舊稱延禧殿院,清末時殿廢,因院內有唐槐而名唐槐院。
原樹高大茂盛,蔽蔭畝許,民國年間枯死。1952年在枯槐內植新槐,今已扶疏郁茂,俗稱「唐槐抱子」。樹下有明萬曆年間甘一驥書「唐槐」大字碑,又有清康熙年間張鵬翮題《唐槐詩》碑。西樹立有清乾隆帝親筆題刻:「兔目當年李氏槐,枒槎老乾倚春階、何當綠葉生齊日、高枕羲皇夢亦佳。」院內遍植槐樹,春夏之際,滿院飄香。百碑牆、古槐蔭山、槐香池,再加上點綴其間的盆景,別有一番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