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洋炮台
東望洋炮台(葡萄牙語:Fortaleza da Guia),又稱松山炮台、東望洋山炮台,是位於澳門半島最高點東望洋山的炮台,為澳門現存最古的西式炮台之一,與聖母雪地殿、東望洋燈塔共同名列東望洋山三大名勝古蹟。2005年做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東望洋炮台除數座炮台堡壘外,還有由四組隧道組成的防空洞[1]。東望洋炮台範圍包括兩個著名的旅遊景點:東望洋燈塔和聖母雪地殿教堂。在當處可俯瞰澳門半島全景和珠江口的景色。
目錄
歷史
東望洋炮台建於約1637-1638年之間,面積約為8600平方尺。由於位處澳門最高點,炮台的主要用作防禦外敵和觀測站。在過去,東望洋炮台與大炮台和媽閣炮台組成一道堅固的外圍軍事防線。
東望洋炮台範圍內的防空洞最長為456米,最短則只有47米。防空洞內有發電機、休息室、貯油池和登上燈塔炮台的升降機等設備。澳門政府重新修葺改成旅遊展示廊,展示歷史圖片,介紹從前防空洞的真實境況。該展示廊於2003年10月初對外開放。
景觀特點
東望洋炮台位於澳門半島最高峰東望洋山的最高位置,在該處可俯瞰幾乎整個半島地區。澳門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具有法國文化遺產建築師資格的呂澤強指出,一座受景觀保護的建築,涉及的景觀分兩方面,分別是「從該建築物作為眺望基點向外觀看的景觀」,以及「從位於建築物以外具有特殊意義的眺望點觀看建築物的景觀」。他指出,歐洲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城鎮設計的其中一個特點,是軍事要塞與城市街道互相建立特定的視覺聯繫,而該視覺聯繫主要是出於軍事防禦與城市監控的考慮,歷史上的澳門城也具有上述歐洲城鎮設計的特徵。在近現代澳門城區未擴展之前,遠離澳門城區的東望洋燈塔和東望洋炮台在視覺上仍然保持着重要的聯繫。他亦指出,在保護歷史城區方面,除了對周邊建築的高度作出限制,也要制定「景觀視廊」。
部分較為重要的仰望點包括東望洋燈塔南部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帶、燈塔北面的塔石廣場和東南面的金蓮花廣場[2],當中從南部山腳下的羅理基博士大馬路可觀看東望洋燈塔與山體相連的景觀,亦可看到燈塔旁的聖母雪地殿聖堂的正面立面,是其他視覺聯繫點缺乏的優勢,然而該獨特的仰望點已幾乎被羅理基博士大馬路一帶新建的高層樓宇徹底破壞。
2005年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評論:「澳門作為拿出色的建築群範例,見證了過去450多年的中西文明薈萃的發展歷程,城市空間與建築群成功結合,展現了歷史的足跡。」委員會特別建議澳門「應盡一切努力開發管理系統,以保留現有結構和視覺完整性,以及保護提名地區在現代背景。
視頻
東望洋炮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東望洋炮台,數百年來都是澳門半島的燈塔明燈,飛豬,2018-10-2
- ↑ 澳門金蓮花廣場旅遊景點介紹(附圖),360個人圖書館,2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