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
東歐(英語: Eastern Europe ),一般是指白俄羅斯、烏克蘭、俄羅斯以西的歐洲,直至德國、瑞士、義大利(不含);但缺乏明確的定義和邊界,一般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種劃分方法:
自然地理方面的東歐,是指較少受到大西洋和地中海海流影響,接近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和伏爾加河(窩瓦河)流域,實際上主要是指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斯坦的歐洲部分和其他獨立國協的歐洲會員國家。
人文地理(主要指政治上)的東歐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或遭蘇聯併吞,或成為蘇聯的附庸國,政治上由共產黨一黨專政,經濟上多採用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點與西歐相反。大多東歐國家以斯拉夫民族為主體,居民多信奉東正教,但共產黨時代,官方推行無神論。
本條目再把東歐分為兩區:東歐和獨立國家國協(以下內容,簡稱為國協)。[1]
目錄
地形
東歐
本區的地形大致可以喀爾巴阡山為分界,分成南北兩部分。
北部的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平原廣闊,為歐洲大平原的東段,地勢由南向北傾斜。第四季的大陸冰河在平原南部留下肥沃的冰河外洗黃土,也在平原的中北部地區堆積了成群的冰磧丘,使平原成波狀起伏。冰磧丘間的東西向窪地,自古以來即為東西向交通的必經之地。
獨立國協
東歐以東、烏拉山以西的歐俄部份,是一片遼闊且起伏平緩的古老陸塊,地層十分穩定堅實,全境多屬久經侵蝕的準平原,又主要位於俄羅斯境內,故稱俄羅斯平原。平原中部為瓦耳代丘陵,是河流的分水嶺。
氣候
東歐
受位置影響,過渡性質是本區氣候最主要的特徵。北部各國介於西歐和國協之間,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間的過渡性氣候,冬天酷寒,地面積雪自西部的數周,向東逐漸增加到俄羅斯邊境的兩個半月,雖冷於西歐,卻較俄境溫暖;夏季較西歐熱,卻又較俄羅斯涼爽許多。南部的前南斯拉夫各國、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位居巴爾幹半島北部,屬於地中海型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的過度性氣候。
東歐距離溫暖的北大西洋已遠,全區最冷月均溫皆在零度以下;夏季則因地處內陸,缺乏水氣調劑而顯炎熱,最暖月溫度自北向南見增,北部平原四國不足20℃,南部各國則多超過20℃。
歐俄大部分位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內,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短促而溫暖,春秋季甚短,年溫差甚大,而且愈東愈明顯。夏季是主要雨季,水氣主要由西風自北大西洋帶入,年雨量約為500公厘,且由西向東遞減。
本區冬溫甚低,故河流冰封,雪橇通行,冬季(以月均溫小於10℃為準)長達六個月至八個月。由於氣溫甚低,空氣中水汽含量稀少,故溼度甚低,空氣十分乾冷。夏季由於地處內陸,氣溫較西歐暖,受緯度影響顯著。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夏季氣溫低於內陸,但差異不大,冬季亦沿海較暖。
冬季降雪區域廣泛,每年11月至翌年三月,時常落雪,北部泰卡(Taiga)針葉林區,冬雪最多,經常積雪二、三呎,春季雪融緩慢,融雪水滲入土中,可供植物吸收,對寒帶森林的發育裨益甚大。
南部和高加索地區因山脈阻擋俄羅斯酷寒氣流南下,氣候較暖,有助於旅遊業的發展。高加索地區由於緯度較低,氣候上已帶有濃厚副熱帶色彩。
民族
-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布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依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成東(主要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西(主要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南(主要為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克羅地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保加利亞人)三支,其中東支主要分布於俄羅斯境內,分布在東歐各地者以西、南兩支為主。
- 羅馬尼亞人是東歐唯一的拉丁語民族,但跟大多數斯拉夫民族一樣,信奉東正教,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因羅馬帝國曾在此建省並統治由留居東歐。
經濟
東歐盛產小麥、馬鈴薯、甜菜、向日葵,養畜業發達。共產制度瓦解(因蘇聯解體)後紛紛加入歐盟,以廉價勞工吸引各國企業設廠。東歐人口眾多,城市密布、交通網發達,分布有許多著名工業區。
- 俄羅斯:莫斯科、烏拉山、庫斯內次(庫斯巴次,西部西伯利亞平原的東南方)、貝加爾湖工業區(貝加爾湖(L.Baykal)的西北方);
- 烏克蘭:前蘇聯最大軍火工業區頓內次工業區。
整體來說,該區的經濟情況自二戰前始終落後於西歐、北歐和南歐的西班牙及義大利,只有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愛沙尼亞和斯洛維尼亞的經濟情況較為富庶,但與第三世界國家相較,東歐國家的生活水平仍然算是不錯的。
文明分區
按照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東歐還可以細分為以下數個文明圈:
- 被神聖羅馬帝國統治過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以及被德意志帝國和奧地利帝國統治過部分領土的波蘭屬於西方文明下屬的天主教文明圈,這幾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受德意志文化的影響(尤以曾有大量德國地主移民拓殖的波蘭和捷克為最),大多數民眾信奉羅馬天主教(捷克例外,捷克如今已是無宗教信仰者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較早建立代議制民主政體(如波蘭早在1791年就頒布了歐洲第一部成文憲法——五三憲法),在東歐劇變後民主轉型較為平和。這些國家大多在一戰前就已開展工業革命,經濟雖然落後於西歐但仍然領先全球大多數國家(捷克在二戰前還擁有能與德國克虜伯匹敵的先進軍工企業)。科技和文化也較為發達,如蕭邦、居里夫人、沃卓斯基姐弟、羅曼·波蘭斯基為世界知名的波蘭裔文化與科技名人,約翰·馮·諾依曼、西奧多·馮·卡門、裴多菲、斯坦因、山陀爾·喬馬、索羅斯等皆為匈牙利裔科學與文化名人,德沃夏克、米蘭·昆德拉則為捷克的文化名人。
- 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長期統治的巴爾幹半島諸國(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除外)大多屬於東正教文化圈,這些國家的文明來自對拜占庭文化的學習和吸收,民眾大多信奉東正教。按照亨廷頓的理論,巴爾幹的東正教國家沒有如西歐國家一般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革命,人文精神薄弱,未能樹立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傳統。這些國家在脫離奧斯曼帝國獨立後大多實行君主專制政體,而且在二戰後又都建立了共產集權政體(希臘除外),冷戰後的民主轉型較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亦困難得多。這些國家和中歐國家的另一顯著區別就是國內民族眾多,民族矛盾複雜,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在冷戰結束後都爆發了激烈的動亂。由於兩次工業革命都沒有趕上,直到二戰後才開始工業化,巴爾幹諸國經濟普遍落後(冷戰期間被西歐諸國傾全力扶助了幾十年的希臘除外),不僅落後於西歐和中歐的國家,就是跟台灣、韓國及新加坡等亞洲先進國家相比也算是貧窮國家。巴爾幹地區的人口販賣活動尤其猖獗。
- 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三國都是東斯拉夫人的國家,種族血緣和語言文字都很相近,也都屬於東正教國家。但該三國較之巴爾幹諸國專制傳統更為深厚,民主轉型更為困難,因而被更早的文明史觀論者湯因比視為獨立的俄羅斯文明圈。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亦屬於經濟落後國家,儘管烏克蘭仍能維持世界一流的軍工業。俄羅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天然氣和武器軍備而尚能維持高收入水平。
- 阿爾巴尼亞、波黑和馬其頓屬於穆斯林和東正教徒混合雜居的地區。歷經霍查對宗教的幾十年鐵拳打壓,阿爾巴尼亞的大多數民眾如今已無宗教信仰。
政治
國家 | 管轄範圍 | 法定貨幣 | 行政區劃 | 代表旗幟 | 疆域地圖 |
---|---|---|---|---|---|
俄羅斯聯邦|name=俄羅斯聯邦 | 主要包括歐洲俄羅斯及西伯利亞遠東地區、南千島群島及薩哈林島、加里寧格勒等 | 俄羅斯盧布 | 俄羅斯行政區劃 | Flag of Russia.] | urope-Russia. |
Belarus|name=白俄羅斯共和國 | 其國土面積有207,600平方公里,比英國或堪薩斯州要略小一些。白俄羅斯在北部和西北部與俄羅斯接壤,北部和拉脫維亞接壤,西北部和立陶宛接壤,西部和波蘭接壤,南部和烏克蘭接壤。 | 白俄羅斯盧布 | 白俄羅斯行政區劃 | Flag of Belarus. | Europe-Belarus. |
烏克蘭|name=烏克蘭 | 位於歐洲東部﹐是歐洲面積第二大的國家,國土面積603,700平方公里。北面與白俄羅斯毗鄰﹐西與波蘭﹑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相連﹐南靠摩爾多瓦和羅馬尼亞﹐東與俄羅斯銜接。境內多為平原﹐山地主要集中在西部的喀爾巴阡山。亞速海附近也有高地。第聶伯河由北至南流入黑海﹐橫穿烏克蘭中部。烏克蘭境內有七大河流,大多數水系都流往黑海和亞速海。 | 烏克蘭格里夫納 | 烏克蘭行政區劃 | Flag of Ukraine.] | Europe-Ukraine. |
摩爾多瓦|name=摩爾多瓦共和國 | 位於歐洲東南部,在西部和羅馬尼亞接壤,在東部和南部和烏克蘭接壤。摩爾多瓦領土的大部份地區位於兩條河流之間——普魯特河和德涅斯特河。摩爾多瓦的北部地區地勢較高,大多數地區都是丘陵。摩爾多瓦的國土面積是33,843平方公里。摩爾多瓦大多數地區的土壤都是黑土,許多都被開墾進行農業。WWF將摩爾多瓦分為三個自然區。值得注意的是德涅斯特河沿岸長期不承認其屬於摩爾多瓦共和國的領土,故屬於特殊地區。 | 摩爾多瓦列伊 | 摩爾多瓦行政區劃 | Flag of Moldova.] | Europe-Moldova. |
國際組織
事件和趨勢
歷史
注釋
參考資料
- 龍騰文化世界文化地理篇(上)民93年
- 新世紀世界地理百科全書 貓頭鷹出版 城邦文化發行 民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