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東漢五斗米教

東漢五斗米教道教的正式形成在東漢順帝以後,是當時社會上黃老學說以及神仙方術、鬼神崇拜盛行後的必然結果。東漢道教組織興於民間,主要有東方的太平道和南方的五斗米道兩大教團。今天我們主要來介紹五斗米教[1]

就如同魯迅先生所說的,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某種程度上甚至深深影響着華夏文明的基因。道教的源起除了後世人追溯的《道德經》,更為正式的開始應該是東漢時期由張道陵(原名張陵)創立的五斗米教,而後在隋唐時期逐漸成為中國的國教。

但我們知道五斗米教以及緊隨其後的太平道(見注釋1),往往與起義緊密相關,這一點讓初期的道教很難被世俗王朝所接受,但為何過了幾百年,道教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成為國教呢?對於這樣的轉變,這個人功不可沒。

目錄

五斗米教的分裂

太平道伴隨黃巾起義的失敗而基本消亡,而五斗米道則成功的存活下來,張道陵的孫子張魯甚至一度以五斗米教為基礎,在漢中建立了一個政教合一的政權。而後伴隨北方一統天下的大勢,張魯歸順曹操,五斗米教也跟着北遷的百姓被來到北方,並在更加廣闊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三國志》中記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張魯去世,諡號 原侯,葬於鄴城東。

隨着宗教領袖張魯的去世,五斗米道中負責傳教首徒的祭酒逐漸擁有更大權力,並開始分裂為新舊兩派,新派五斗米教開始依附魏晉時期的權貴階層,用宗教色彩粉飾統治階級的政治利益,並開始宣揚符合王朝統治的忠孝仁義信思想。同時新派五斗米教還不斷打壓民間其他宗教,進一步降低了宗教對統治階級的威脅。

舊五斗米教仍然堅守以在底層百姓間傳教為基礎的模式,因而魏晉時期的多次起義都有五斗米教的影子,如西晉末年,便有舊五斗米教在川蜀地區組織起義,間接促成了十六國(見注釋2)中的成漢政權的建立。

到了東晉時期,新派五斗米教依然支持維護現有統治,而舊派五斗米則一直試圖發動起義反抗朝廷,新舊五斗米教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公元399年(隆安三年)著名的孫恩、盧循起義爆發(舊五斗米教教民起義),並提出了「誅殺異己」的口號,這其中的異己指的便是新派五斗米教,我們熟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哥哥,同時也是新派五斗米教的代表人物王凝之便死於這場殺戮之中。

五斗米教的宗教改革

就在新舊五斗米教內耗正酣之際,一股在當時中原人看起來十分神秘的宗教,開始逐漸傳播開來,這便是如今我們十分熟悉的佛教。外來宗教的東傳無疑引起了新舊兩派五斗米教的注意,並逐漸停止了內耗,試圖一致對外。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北魏時期的嵩山道士寇謙之(見注釋3),利用來自統治階級(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支持,對當時的新舊五斗米教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宗教改革。

寇謙之先是假託太上老君傳旨,獲取在五斗米教的宗教制高點,而後便開始清理整頓腐朽不堪的宗教組織,他的宗教改革政策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廢除三張(張道陵、張衡和張魯)在巴蜀設置的政教合一政權。讓道教(五斗米教)回歸宗教本身。

二、並重新規範了道官(見注釋4)招收信徒的準則。比如必須先經歷三年心性上的考驗,合格方可從師授,並且一旦從師,不得改投其他道官。

三,廢除了祭酒私署治職契篆。前文說道張魯死後民間祭酒權利逐漸失去了約束,導致很多祭酒任意傳授,花樣百出失去了統一的規範,對此寇謙之宣布將舊道法廢除。用他的原話是:

盡皆斷禁,一從吾樂音誦誡新法(既《老君音誦誡經》)。

四,廢除了祭酒道官的世襲制。五斗米教創立後,除了張姓天師一脈相傳,祭酒也產生了世襲制,這就導致祭酒權力的進一步膨脹,於是寇謙之在《老君音誦誡經》直接指出:

諸道官祭酒可簡賢授明,未復按前父死子系,使道教不顯。

五,廢除了五斗米道的租米錢稅制度。五斗米教在建立之初便有着一些弊病,如租米錢稅制度,最初還只是去些錢糧,但隨着五斗米教的壯大,匹帛、牛犢、衣裳,甚至奴婢都成為「捐獻」對象,這無疑讓五斗米教成了滋生了貪污腐敗的溫床。寇謙之於是在《老君音誦誡經》中將其改為:

惟聽民眾歲輸紙三十張、筆一管、墨一挺,以供治表捄度之功。

六,反對濫傳房中修煉術,也反對濫傳仙方藥餌。此二者皆是上流貴族的心頭好,但物極必反的道理讓這兩樣心頭好也成了無數人的催命符,如魏晉時期的五石散之禍,於是寇謙之決定將其進行一定的限制和打壓。

以上六點,基本概括了寇謙之對五斗米教改革的主要內容,經過重新整頓的道教組織,變得煥然一新,也讓其在太平真君年間(見注釋5)發展到了極盛,並標誌着道教從最早東漢時期的民間宗教上升為了官方正統宗教的地位,為隋唐時期成為國教,奠定了基礎。

注釋1:太平道由張角創立,並藉此組織和發起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根基。

注釋2:十六國指的是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注釋3:寇謙之(公元365年至448年)字輔真,曹魏初年,寇氏家族遷至關中馮翊,成為當地的名門大姓。寇謙之少年時研習五斗米道,後從成公興修道出家於嵩山,隱居石室,採藥服食。七年之後,成公興屍解飛升,寇謙之繼續「守志嵩岳,精專不懈」。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練。」寇謙之猛烈抨擊了五斗米道的舊道法。

注釋4:道官是由古代政府任命或許可的,由男、女道士擔任的道教各級管理者。

注釋5:北魏太武帝時期的年號,公元440年六月至451年。[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