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
本名 東波美拉尼亞戰役 發生時間 1945年2月10日至4月4日 參戰方 蘇軍白俄羅斯第2、 第1方面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 結 果 德軍15個師另5個旅 被擊潰,6個師另3個旅遭全殲 主要指揮官 希姆萊(Ximulai Himmler); |
東波美拉尼亞戰役:1945年2月10日~4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紅軍的白俄羅斯第2、第1方面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部分兵力配合下實施的進攻戰役。殲滅位於東波美拉尼亞地區德軍重兵集團,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1]
目錄
簡介
1945年2月10日至4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白俄羅斯第2、第1方面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部分兵力配合下實施的進攻戰役。
詳細內容
由於勝利地進行了的一月進攻(參見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蘇軍已進抵奧得河,並在西岸奪取了一些登陸場。德軍以「維斯瓦」集團軍群一部兵力(第2、第11集團軍,共22個師,內4個坦克師,2個摩托化師,5個旅,8個戰鬥群,5個要塞守備部隊,司令為希姆萊)固守東波美拉尼亞。在在1945年2月初前,白俄羅斯第1和第2方面軍之間形成100餘公里的缺口。德軍統帥部準備以維斯瓦集團軍群從北面向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實施突擊,在瓦爾塔河以北把其擊潰,在波美拉尼亞設防固守、穩定它在柏林方向的態勢。最高統帥部大本營考慮到此時的情況,決定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不再參加東普魯士戰役,而令其粉碎德軍東波美拉尼亞集團攻占但澤(格但斯克)至斯德丁(什切青)之間的東波美拉尼亞,前出波羅的海沿岸。
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的中央和左翼軍隊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司令為特里布茨海軍上將)配合下,於February 10從布龍貝格(比得哥什)以北維斯瓦河各登陸場向斯德丁總方向發起進攻。在泥濘和森林湖泊地困難條件下粉碎依託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德軍的激烈抵抗,於2月19日日終前在一些方向推進約70公里,但隨即被阻于格涅夫與切爾斯克,霍伊尼采、拉采布爾(奧科內克)一線February 16德軍(6個師)在施塔爾加德以南實施了反突擊,把第47集團軍(司令為佩爾霍羅維奇少將)壓退8—12公里,並攻占皮里茨(佩日采)、巴恩(班格)兩市。
要粉碎擁有29個步兵師和3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與大量獨立部隊的德軍東波美拉尼亞集團,只靠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兵力是不夠的。因此,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是蘇聯元帥朱可夫)與波蘭第1集團軍(司令為波普拉夫斯基少將)也奉命參加這一戰役。
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的企圖是: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左翼由岑佩爾堡(森普爾諾)以北地域向克斯林(科沙林)方向、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由阿恩斯瓦爾德(霍什奇諾)地域向科爾貝格(科沃布熱克)實施兩個突擊,出前波羅的海沿岸,分割東波美拉尼亞集團,然後將其各個殲滅。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應以航空兵、潛艇和魚雷快艇的積極行動,要破壞德軍在波羅的海南部的海上交通,以此同時配合陸軍攻占維斯瓦河口至奧得河口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儘管情況複雜,可是兩個方面軍仍在預定期限內完成了進攻準備。
蘇軍統帥部在總的優勢不大的情況下,在各主要突擊方向上構成了必要的優勢。例如,在進攻前夕得到第19集團軍(司令為科茲洛夫少將,2月12日晉升為中將,3月為羅曼諾夫斯基中將)和近衛坦克第3軍加強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中,蘇軍在主要突擊方向寬17公里地帶內造成了步兵多近2倍,坦克多1倍,炮兵多2倍的優勢。
February 24,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編內的突擊第2集團軍(司令為費久寧斯基上將),第65(司令為巴托夫上將)、第49(司令為格里申中將,3月晉升為上將)、第70(司令為波波夫上將)、第19集團軍,空軍第4集團軍轉入進攻。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其右翼建立了由突擊第3集團軍(司令為西蒙尼亞克中將,3月為庫茲涅佐夫上將),第61(司令為別洛夫上將)、第47集團軍(司令為佩爾霍羅維奇少將),近衛坦克第1(司令為卡圖科夫坦克兵上將)、第2集團軍和波蘭第1集團軍組成的突擊集團,於March 1發起進攻。蘇軍在突破防禦和粉碎德軍頑抗後,在3月5日前進逼波羅的海沿岸克斯林和科爾貝格兩地域。德軍東波美拉尼亞集團遂一被割裂。進抵沿海之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向東北方向與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向西北方向,分別展開進攻。
在戰役過程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以航空兵和潛艇與魚雷快艇對被合圍於但澤地域的德軍集團進行了海上封鎖,並在波羅的海南部海中交通線上行動。空軍第16與第4集團軍、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波軍混成航空兵第4師對德軍及軍事目標實施了密集突擊。到3月10日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務部隊已基本上解放直至奧得河口的波羅的海沿岸,僅科爾貝格地域是由德軍龐大守軍死守。消滅該處德軍的戰役是交由波蘭第1集團軍負責實施,該集團軍順利完成任務,於3月18日攻占了科爾貝格要塞。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附轉隸給它的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順利地向但澤灣推進。March 28,方面軍經激烈交戰後占領格丁尼亞,3月30日占領但澤,從而結束東波美拉尼亞戰役。被封鎖于格丁尼亞地域的德軍第2集團軍殘部於4月4日被第19集團軍徹底擊潰與俘獲。被逼至海岸但澤以東地域的德軍集團在1945年5月9日投降。
點評
殲滅東波美拉尼亞德軍重兵集團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這個任務的完成,使在柏林方向進逼奧得河的蘇軍免除了遭到翼側突擊的威脅。東波美拉尼亞獲得了解放,整個波屬波莫瑞地區連同一些大城市與重要港口重回波蘭人民手中。德軍有生力量和技術裝備遭重大損失。二十一個多師另八個旅被擊潰,其中六個師另三個旅遭全殲。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生俘德軍官兵六萬三千五百餘名,繳獲坦克和強擊火炮約六百八十輛,火炮和追擊炮三千四百七十門,飛機四百三十一架及許多其他武器。蘇軍前出波羅的海沿岸但澤灣至斯德丁灣地段,可靠地保障了正在柏林方向行動的主要戰略集團翼側。紅旗波羅海艦隊的駐泊地配系擴大了,已有可能對被合圍於庫爾蘭半島與但澤以東的德軍集團進行更有效的海上封鎖。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潰敗,使的德軍更難實現在柏林接近地組織防禦的計劃。東波美拉尼亞戰役結束之後,騰出了十個集團軍,開始了向柏林方向變更部署。蘇軍統帥部高度評價了波軍在這次戰役里的功績,授予波坦克第1旅以紅旗勳章一枚。蘇軍與波軍的許多兵團和部隊被授予「科爾貝格」、「波美拉尼亞」的榮譽稱號。
事件背景
蘇德戰爭後期,蘇聯紅軍於1945年2月10日至4月4日實施的進攻戰役。2月初,蘇聯紅軍向柏林方向推進過程中,在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之間形成一個100餘公里寬的缺口。德軍企圖以「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為H·希姆萊)突擊並粉碎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右翼部隊,固守東波美拉尼亞,以穩定柏林方向態勢。在此情況下,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從正在進行的東普魯士戰役中抽出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K·K·羅科索夫斯基),以摧毀德軍東波美拉尼亞集團(2個集團軍),前出到奧得河下游,保障柏林方向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