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王鎮
歷史沿革
據傳,東王,原名王伯和,明初建莊;在明朝洪武年間,王姓叔伯弟兄幾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因弟兄和睦,故取名王伯和。又傳:明朝曾封厚英為新樂王,當時地鄰定州的一個伯爵封地,王與伯封地相鄰無爭,和睦相處,故稱王伯和,後因戶數增多,在清朝康熙年間,分為東西王。
1946年為6區政府駐地,同時也是新樂縣政府駐地,建國後屬邯邰第四區轄,1956年撤區建鄉,建東王鄉,1958年年公社化時,建東王管理區,屬邯邰公社轄,1961年公社調整時,建東王公社,1984年成立東王鄉,1993年建東王鎮。
行政區劃
轄東王、白店、樓底、班家莊、陳村、東里村、西里村、孔村、康興、西王,共10個村委會。[1]
經濟概況
2003年全鎮糧食播和面積16370畝,總產量4570噸,其中夏糧播種面積15600畝,總產4524噸;秋糧播種面積20000畝,總產11000噸。花生播種面積4460畝,總產1204噸;蔬菜播種面積2400畝,總產12000噸;瓜類播種面積5500畝,總產16500噸。大牲畜出欄500頭(匹),其中牛300頭,馬、驢200頭,豬存欄7萬頭,羊存欄1000隻,豬出欄10萬頭,雞存欄15萬隻,植樹10萬株。西瓜、花生兩大主導產業鏈條均已形成,並進一步延長,其帶動輻射動能進一步增強,解決了分散農戶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問題,基本走向農業產業化道路,養殖業方面,進一步健全防疫體系,春秋兩季全面防疫,做到不遺戶,不落畜,實現了養殖業的縱深發展。林木方面,在發展林木苗圃的基礎上,大力向生態林和用材林方面發展,以孔村、陳村、西里村、東里村為示範村,新增速生楊,速生柳面積2000餘畝,林木業步入良性循環。
2003年,東王鎮黨委、政府從結構調整抓起,堅持"以西瓜、花生兩大主導產業,實現農業富民;以個體私營經濟為突破口,開發、挖掘市場潛力,培植一批立村、立鎮工作、企業,實現工業強鎮"的農業、工業兩手抓,兩手硬,兩輪驅動,超常規發展的工作思路。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按照"大力壓縮常規農業,努力發展高效農業,繼續培植龍頭產業,逐步實現現代農業"和"種植業抓質量,經濟作物抓效益,養殖業抓規模、林果業抓品質"的工作思路。通過市場導向和調節作用,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實現了農業結構的適應性調整,並把握住結構調整的動態性,準確的把握住了市場結構的潛在變化,提高了對市場變化的預見能力,及時引導農民適應變化的市場,避免了農業結構調整後出現新的比例失調,實現了宏觀凋整向微觀調整的轉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