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疏鎮
東疏鎮 |
中文名 : 東疏鎮 所屬地區: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 |
東疏鎮,隸屬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地處寧陽縣西南部,東臨寧陽鎮,南連泗店鎮和兗州市小孟鄉,西與濟寧市汶上縣白石鎮接壤,北靠鶴山鄉和伏山鎮,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83.98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東疏鎮戶籍人口60209人。
1959年2月,為東疏公社。1983年6月,改建東疏區。1985年11月,撤區分設東疏鎮和西疏鄉。2001年,西疏鄉併入東疏鎮。 截至2020年6月,東疏鎮轄49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東疏前村。
2011年,東疏鎮財政總收入0.5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498.05萬元,增值稅139.41萬元,企業所得稅30.95萬元。 截至2019年末,東疏鎮有48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95個。 [1]
目錄
地理
東疏鎮屬平原鄉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起步較早,轄49個行政村,6.18萬人,從業人員4260人,註冊資金3145萬元。該鎮共有各類學校11所,在校生8462人,專任教師544人。有各類衛生機構41處。
摺疊編輯本段沿革 疏為西漢名臣"寧邑二疏"(即疏廣、疏受)致仕歸隱之地。境域清代為東張社、西茂社。民國後為第四區。1955年為東疏區、西疏區。1958年為東疏、西疏公社。1983年為東疏區,1985年5月設東疏鎮。2001年2月合併鄉鎮,原西疏鎮併入東疏鎮。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東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為漢代兩疏故里,"兩疏"即為疏廣、疏受。疏廣,字仲翁,西漢東海蘭陵人,少時隨先輩遷居寧邑(今寧陽縣)。疏受為疏廣兄弟之子,即廣之侄。宣帝時期(公元前73-公元前49)疏廣、疏受叔侄二人博學多識,精於研究《詩經》、《尚書》、《論語》等儒家經典,分別被敕封為太子太傅和太子家令,史稱"寧邑二疏"。元帝初年(公元前48年),疏廣、疏受審時度勢,決定激流勇退,以年老體弱為由辭官還鄉,用所賜金銀大辦私學,為家鄉培養了大批文人學士。有人勸其為子孫廣置良田豪宅,疏廣回答說:"(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二疏辭世後,寧侯為紀念兩位寧邑先賢,將其故里分別命名為"東疏"和"西疏"。300年後,陶潛路過寧邑時,曾賦《詠二疏》:"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游睚漢庭中,二疏復此舉"。高度評價了二疏功成身退、不貪圖名利的高尚情操。北宋蘇軾、元朝劉因、清人黃恩彤等歷代文人學士的詩作對二疏也多有讚譽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