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的不謀而合 從禪學角度看耶穌
耶穌 |
東西方文化的不謀而合 從禪學角度看耶穌路易斯將詮釋耶穌的工作比喻為:只掌握了小說的部分情節,卻想推敲出整個故事。如果有人突然宣稱他已經發現了那遺失的部分,這時我們又該把這份「發現」當成什麼呢?路易斯建議運用以下的原則來執行品質管理:[1]
如果發現的人認為這新的章節具有重要性,那麼我們的工作就是去審視它是否能闡釋及輝映其他部分,並且能將其他部分串連起來。這樣我們就不會犯太大的錯誤。但如果這新的章節是偽造的話,那麼不管它第一眼看起來有多麼吸引人,在長時間的審視之後,我們仍然會逐漸發覺它很難與其他部分協調一致。但如果它是真實不虛的,我們就會有一種聆聽新的樂章、閱讀新章節的感覺,好像這整部經典過去被我們忽略的所有細節,現在全都有了解答和意義。雖然新的章節或主題本身有其難解之處,但如果能不斷地破解其他部分的困難,我們仍然可以相信它是真的。
如果從禪的觀點來看耶穌,也許就能補足歷史耶穌的不足之處。其實我們已經發現,禪很成功地為耶穌的那些隱晦的話語找出了意義。我們也會繼續看到禪解開了環繞着耶穌的許多奧秘,包括他是如何擊潰死亡的。禪的觀點不僅符合路易斯所說的前後一貫的標準,也提供了許多啟發性的洞見,這些洞見都可以當做我們心靈解脫的基礎。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為什麼禪的觀點可以拿來解釋基督教的主題——耶穌復活的故事。耶穌戰勝了死亡,這可能是基督教最重要的訊息了。聖保羅曾經說過:「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里。」(哥林多前書十五章十七節)耶穌肉身復活這件事到現在仍然在爭辯中,不過許多人都同意,耶穌死後不久,他的門徒在行為上的確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們以相當驚人的定力來承受各種困境、迫害及苦難。彼得從背棄者轉變為見證者及殉教者,就是一個貼切的例子。
復活節的意義重大,因為它代表人類已經戰勝了死亡。不過,用禪的語言來解釋這項勝利,卻需要花點工夫,因為禪的觀點不是超自然的。然而禪並不排斥超自然現象,它只是特別強調「平常中的奇蹟」。如果耶穌實際上並未起死回生,那我們又該如何解釋門徒的勇氣和行為上的轉變呢?
為了釐清這一點,我們對耶穌的鏡中天地必須有充分的了解。從以下這段約翰福音的摘錄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幾個門徒就彼此說:「他對我們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又說:『因我往父那裡去。』這是什麼意思呢?」門徒彼此說:「他說『等不多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明白他所說的話。」
耶穌看出他們有話要問他,便說道:「我說『等不多時,你們就不得見我;再等不多時,你們還要見我』,你們為這話彼此相問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痛哭、哀號,世人倒要喜樂;你們將要憂愁,然而你們的憂愁要變為喜樂。婦人生產的時候就憂愁,因為她的時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記念那苦楚,因為歡喜世上生了一個人。你們現在也是憂愁,但我要再見你們,你們的心就喜樂了;這喜樂也沒有人能奪去。到那日,你們什麼也就不問我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向父求什麼,他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着,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
「這些事,我是用比喻對你們說的;時候將到,我不再用比喻對你們說,乃要將父明明地告訴你們。到那日,你們要奉我的名祈求;我並不對你們說,我要為你們求父。父自己愛你們:因為你們已經愛我,又信我是從父出來的。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
門徒說:「如今你是明說,並不用比喻了。現在我們曉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問你,因此我們信你是從神出來的。」耶穌說:「現在你們信嗎?看哪,時候將到,且是已經到了,你們要分散,各歸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人;其實我不是獨自一人,因為有父與我同在。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十六章十六至三十三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