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集宁、兴和、丰镇、商都、锡林郭勒盟部分旗县,以及河北的坝上和张家口,山西的雁北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其以以叙事的形式反映现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源于民歌和民间社火的表演,在吸收民间小曲、社火舞蹈、打坐腔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与地区方言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出风格,并逐步从中发展演变而来。它融当地民俗、民风为一体,承载着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呈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1]乌兰察布市民族艺术剧院获得“东路二人台”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目录

简介

东路二人台早期被人们称为“玩艺儿”或“蹦蹦”,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剧目、音乐,还是表演,都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之路。

以单体曲为主,一曲到底,大多专曲专用。如《挂红灯》《十对花》《五哥放羊》《打连城》等。因一曲到底满足不了剧情的发展和需要,又不能加进其他节奏曲调,只有在原曲调上作由松渐紧、由慢渐快的节奏变化,是二人台音乐形象的一种手法。基本规律是亮板→慢板→流水板→快板(捏子板)→垛板。为增进剧情的表现力,男角走低音大嗓,女角走高音细嗓,男女粗细嗓出现,要求演员在演唱技巧上多下功夫。

曲联体的套曲形式 ,即一剧采用多种曲调 。如《卖碗》《探病》《回关南》《姑嫂挑菜》等。是根据剧情的发展 ,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来配曲 ,从而扩大表现力。在过门和唱腔中,速度、节奏的变化也有其规律(各种板腹、底锤)。在曲牌的进行中,不论何种调式,均以调式音为主底锤,便于演员入口,灵活方便。

向板腔体的节奏形式发展 。唱法与西路不同 ,定调比西路高二度,适宜男角演唱,故不用假声,平打平唱。

代表剧目

东路二人台,剧目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演形式多样,有载歌载舞,红火热闹的“火炮曲子”;有以演唱见长的“硬码戏”;有器乐牌子曲演奏;有清唱、对唱、表演唱、串话、道白等等[2],生动活泼,短小精悍。东路二人台,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70多个。其中有一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大型剧目有《小放牛》《卖麻糖》《拉毛驴》《回关南》《割红缎》《拉骆驼》《探妹妹》《三女拜寿》《串河湾》《撒荞麦》《摘花椒》《卖碗》《观花》等。小型剧目有《打金钱》《五哥放羊》《挂红灯》《打连城》《十对花》《打樱桃》等。移植改编的剧目有《朝阳沟》《卷席筒》《柜中缘》《三拜花堂》《秀姑劝夫》等。现代戏有《分粮》《嫁娶新风》《光棍娶妻》《媳妇登门》《如此儿媳》等。无论是传统剧目还是新编移植剧目,绝大多数题材,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爱情的,可以说内容非常的广泛。

视频

东路二人台 相关视频

二人台大全《柜中缘》东路二人台
东路二人台 ,大拜年,好听的二人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