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DF-5;北约代号:CSS-4 Mod 2)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研制的一种两级液体燃料机动型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导弹飞行距离9070公里。改进型“东风-5甲”型洲际导弹,在基本型基础上,增加了射程和打击精度。增强型“东风-5乙”,则在改进型“东风-5甲”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分导式弹头功能。最新型“东风-5丙”型,则可携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以19倍超高音速再入大气层,并且可做机动变轨躲避反导防御系统,精度大幅提高。
目录
历史
1960年代开始中共中央日趋发觉中苏交恶[1] 的影响让苏联的敌友状态发生变化,必须加强自身战略核威摄能力将美苏同时视为潜在对手,洲际弹道导弹的研发开始提上日程。1971年9月10日在酒泉首次短程试射成功后,又经过10年的调整和量产技术研究。1980年5月18日,执行“580任务”,高调以“远程运载火箭”的名义发射至南太平洋,行程约9000公里,全程试射成功。1981年后服役。1983年导弹经过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射程达1万3千公里,并完成分导多弹头能力,命名为东风-5A型。东风5号的民用版本后也用于发展中国大量使用的直径3.35米的各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而变成中国太空计划的基础。
东风-5的战略意义在于是中国第一种能攻击美国的核武,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并使当时的国内经济得以从备战备荒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伴随着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大批生产轻武器的小型军火国企被关停,较有实力的大中军火国企“军转民”或开展常规武器出口业务,并于1988年向沙特出口常规东风3导弹大量创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时的1984年10月第一个东风-5打击旅成军,第803旅位于湖南省的深山。最初计划以发射井(silo)部署,并少量构筑了发射井。后因近200吨的弹体过大且为热发射,抗核加固的发射井造价将会超过导弹本身造价,且经济上不允许形成类似苏美的数百座规模,最终仅少量采用了同为使用液体燃料的150吨级美国Titan II(热发射)和200吨级苏联SS 9/18(冷发射)的发射井部署方式,承担第一次核打击任务;大部分以隧道贮藏,在核战时推出隧道,于土地发射场起竖及加注燃料后发射,反应速度较慢,发射准备时间1-3小时,作为对美苏的第二次核打击威胁。至使用固体燃料,反应时间短的DF 31成军、DF 41完成,弥补了发射井式及土地发射场发射式DF 5B之间的空缺。在开放之前亦有美方将圆形的福建土楼误认为东风5号发射井事件,开放后经与中方协商,在中方伴同下,中情局派员经实地考察确认不是发射井,考察过程军方全程跟拍录像。1995年中国媒体报道用于中国战略导弹的地底长城计划,最后在10年之后完成了河北省和山西省之间的太行山隧道网,大量东风-5能在其中储存或机动,并从预置的洞口推出后发射或直连隧道的许多发射井发射,地底长城计划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液态燃料飞弹生存率低的问题,因为液态飞弹发射前有漫长准备工作和燃料加注的冒烟,若是露天状况下进行极易被他国卫星发现后先制攻击。然而,若导弹的移动和发射准备都在巨大的山中洞穴进行,则不易被发现攻击意图。
2000年左右,第二炮兵已知的三个旅(801旅、803旅、814旅)已经全换装改进型的东风-5甲。
2015年8月11日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报道,中国在8月5日试射一枚“东风-5甲”型洲际弹道导弹,同日还试射了一枚最新型的东风-41型洲际弹道导弹。
2015年9月3日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东风-5乙”型洲际导弹亮相,解说员的播报中提到此型号具有“分导式弹头”功能。
2015年9月29日,国内军事媒体报道:二炮部队成功夜间试射一枚“东风-5乙”型洲际弹道导弹。
2017年1月,中国进行了一次洲际导弹试射,测试了新的东风-5丙型导弹,这枚导弹携带了10个分导式弹头。
改进
在新一代导弹全面部署之前,“东风-5”仍然要支撑起核威慑的重任,因此对“东风-5”导弹的改进工作一直持续进行。为了面向新的要求,“东风-5甲”(DF-5A)改进型洲际弹道导弹应运而生。相对于“东风-5”原型,“东风-5甲”主要改进的是发动机性能和打击精度,弹头也有所改进。“东风-5甲”的射程应明显大于12000千米,根据载荷分配的不同,射程在13000~15000千米之间,真正实现了全球覆盖的能力。在“东风-5甲”取得明显进步之后,“东风-5”的发展并没有停止脚步。
分导式多弹头可以显著提升导弹的突防能力,在导弹防御系统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坚固的盾牌需要越来越锐利的长矛予以制衡。由于“东风-5甲”是较为成熟、内部空间最大的洲际导弹,因而选择其为平台发展出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型号应当是明智之举。在“东风-5甲”基础上又研制出了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东风-5乙”(DF-5B)。“东风-5乙”的弹体基本与“东风-5甲”相同,国外根据“东风-5”的载荷推算大约能够携带4~6枚分导式弹头,也有个别媒体推测能够携带9枚弹头。2006年,可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东风-5乙”导弹试射成功,并已于近年投入现役。
2017年1月31日 ,美国《自由灯塔报》记者比尔·格茨的文章称,两名熟悉情况的五角大楼官员分别证实,本月早些时候中国进行了一次东风-5丙型导弹试验,试验中导弹携带了10个分导式再入飞行器,即MIRV(分导式弹头),美国情报部门对此次试验密切关注;根据美国《战略之页》网站的报道:“美方认为,东风5丙可以搭载10个高超音速机动弹头,弹头再入后的最大突防速度为19马赫,可以多次进行变轨和大过载的拐弯机动,再入后的弹道根本无法预测,是目前的反导技术根本无法拦截的。”
根据俄罗斯战专家推测,东风-5丙导弹具备运载单个当量达数百万吨级核弹头,最远射程可达14000公里,在携带10个当量在15-30万吨TNT的小型化核弹头时,射程也可达9000公里,并可供单个弹头在200公里的半径内自由选择目标,分导多弹头CEP(圆概率误差)仅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