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絲冬

天門冬,中藥名。為百合科天門冬屬植物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的塊根。植物天門冬,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具有滋陰潤燥,清肺降火之功效。主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熱病傷陰,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喉腫痛。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藥名稱:天門冬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百合目
  • 科:百合科
  • 屬:天門冬屬
  • 種:天門冬
  • 採收時間:定植後2-3年
  • 毒性:無毒《別錄》

別名

虋冬《爾雅》,大當門根《石藥爾雅》,天冬《藥品化義》。

入藥部位

塊根。

性味

味甘、苦,性寒。

歸經

入肺、腎經。

功效

滋陰潤燥,清肺降火。

主治

燥熱咳嗽,陰虛勞嗽,熱病傷陰,內熱消渴,腸燥便秘,咽喉腫痛。

相關配伍

1、治肺胃燥熱,痰澀咳嗽,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等分。上兩味熬膏,煉白蜜收,不時含熱咽之。(《張氏醫通》二冬膏)

2、治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溫溫,咽燥而不渴者,生天門冬搗汁一升,酒一斗,飴一升,紫菀四合,入銅器於湯上煎至可丸。服如杏子大一丸,日可三服。(《肘後方》)

3、治血虛肺燥,皮膚拆裂,及肺痿咳膿血證,天門冬新掘者不拘多少,淨洗,去心、皮,細搗,絞取汁用砂鍋慢火熬成膏。每用一二匙,空心溫酒調服。(《醫學正傳》天門冬膏)

4、治肺癆,多兒母、百部、地骨皮各15g,麥冬9g,折耳根30g。煨水或燉肉吃。(《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搗爛絞汁塗。

使用注意

虛寒泄瀉及風寒咳嗽者禁服。忌鯉魚。畏曾青。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定植後2-3年即可採收,割去蔓莖,挖出塊根,去掉泥土,用水煮或蒸至皮裂,撈出入清水中,趁熱剝去外皮,烘乾或用硫黃熏蒸。

二、炮製方法 1、天門冬,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迅速洗淨,或用明礬水洗淨,曬至半干,切薄片,乾燥。

2、炒天門冬,現行,取淨天門冬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焦,取出放涼。

3、炙天門冬,現行,取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後,投入淨天門冬片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天門冬片100kg,用煉蜜12kg。

4、朱天門冬,取淨天門冬片用清水微潤濕,撒入硃砂細粉拌勻,曬乾或晾乾。每天門冬100kg,用硃砂0.15kg,以清心除煩。

形態特徵

天門冬,別名顛勒《本經》,髦、顛棘《爾雅》,浣草《博物志》,萬歲藤、婆羅樹《救荒本草》,天棘《綱目》,白羅杉《植物名實圖考》,多兒母《貴州草藥》,八百崽、絲冬《中藥大辭典》,小葉青、三百棒《中藥志》,乳薯《新華本草綱要》。多年生攀援草本,全株無毛。塊根肉質,簇生,長橢圓形或紡錘形,長4-10cm,灰黃色。莖細,長可達2m,分枝具棱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長1-3cm,寬1-2mm,先端銳尖。葉退化成鱗片,先端長尖,基部有木質倒生刺,刺在莖上長2.5-3mm,在分枝上較短或不明顯。花1-3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淡綠色;花梗長2-6mm;雄花花被片6,雄蕊稍短於花被,花絲不貼生於花被片上,花葯卵形,長約0.7mm;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個退化雄蕊。漿果球形,直徑6-7mm,成熟時紅色;具種子1顆。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的山野林邊、草叢或灌木叢中,也有栽培。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1]

參考文獻

  1. 功效作用,360,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