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丞相的由來,文化故事。[1]

原圖鏈接丞相的由來

目錄

故事內容 

丞相,是封建王朝輔助帝王治理全國的行政首腦。早在周朝時期,就有這樣的官,但不叫丞相,叫「地官司徒」。到了秦朝才正式有丞相這個官職名稱。他的職責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商鞅李斯就是當時秦國的名相。後來劉邦推翻了秦王朝,承秦制也設丞相一職。


漢高祖十一年,將丞相改為相國。蕭何就是第一任的相國。東漢時,將丞相改為司徒。《三國演義》里那個巧使美人計讓董卓呂布貂蟬王允,就是司徒。不久又恢復了丞相的職稱,曹操就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丞相。在魏、晉初,廢了丞相。


唐帝時,又恢復了丞相這個職務。南北朝期間,宋、齊、梁、陳、魏、周等朝,均設丞相或相國。隋朝,不設丞相職,有司徒位,與太尉、司空共同參設國家的大事,但具體的行政事務,都在尚書省辦理(六部尚書即由此完善)。唐承隋制,設司徒,與太尉、司空「佑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具體政務仍由尚書省辦理(此時,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已正式定名)。宋承唐制,但設宰相,由同平章事任職,無常言。有兩人時,就分日掌印、「佐天子,總百官、平庶政、事無不統」。


宋時的丞相,一般以文人擔任,並且規定要由太中太夫以上充任。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是當時的名相。到了清朝,總掌軍政大權的除內閣外又加了一個軍機處,無丞相。的職稱了。

視頻 

丞相、宰相、相國,有什麼區別?

參考資料 

  1. 丞相的由來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