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丟失的天堂(陳懿樺)

丟失的天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丟失的天堂》中國當代作家陳懿樺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丟失的天堂

不久前回了一趟老家,那青青的山,綠綠的水,勾起了小時候的回憶。漸行漸遠的日子告訴我,遺忘的不是鄉情,而是歲月留給我的痕跡。

(一)炊煙裊裊

老家的人生活在土房子裡,冬暖夏涼,是避暑的好地方,房子空間很大,白天的時候特別明亮。夜晚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床上,只能聽見蛐蛐的叫聲和老鼠吱吱的聲音,靜的連一根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每天清晨,不是被小鳥婉轉的歌聲叫起,而是被柴火灶的炊煙熏起床。就着微微的陽光,能看見絲絲的炊煙。

無論是早上還是傍晚,灰色的炊煙都有一種寧靜的感覺。有的時候喜歡坐在院子裡,看着炊煙裊裊升起,慢慢的什麼也看不見了。

表弟和表妹們對於柴火灶很是在行,我只能在他們點燃後,丟進去幾根柴火,過過乾癮。

(二) 桐葉粑粑、玉米漿粑粑

我們把用麥面做的粑粑叫桐葉粑粑,把用玉米漿做的粑粑叫漿粑粑。

在梧桐樹上採摘鮮艷的葉子,洗淨,晾乾。

拿出自己種好打磨好的麥面或者是自家種的玉米打磨好的玉米漿,準備好剁粑粑的餡,外婆、舅媽、媽媽們每次準備的餡兒都不一樣,有臘肉四季豆末餡的、瘦肉香菜末餡的……把晾乾的桐葉一片片的攤開,放上一兩匙麥面或是玉米漿,用勺把麥片回事玉米漿均勻鋪展在桐葉上,再放上餡。綠油油的桐葉、白白的麥面,嫩黃黃的玉米漿,合上桐葉。鍋里的水也已咕嘟咕嘟地叫喚着了,把粑粑放在蒸籠里先蒸一會兒,蒸到八成熟。

再把鍋燒得滋滋響,桐葉粑粑就該最後入鍋炕着了,桐葉的香味一下子就四溢開來,翻一面,再炕另一邊,接着麥面或是玉米甜甜的香味也慢慢融和在了清香的桐葉中。小火炕着,兩手不停地上下翻動着一個又一個粑粑,不一會兒,桐葉已炕焦糊了。出鍋了,桐葉粑粑要趁熱吃。拿起一個粑粑,還未曾撕開桐葉,香氣已從桐葉兩端的縫隙間擠了出來。輕輕撒開桐葉,一個白白的或是黃燦燦的還印有桐葉葉片紋路的大餃子就呈現在眼前,輕輕咬一口,外焦里嫩,吃得我們嘴裡直哈氣,邊吃邊搶,生怕自己看中的那個落入別人的手中。

小時候最喜歡吃,知道大人們要做,就早早的圍着,摸摸這裡,看看那裡。

現在媽媽在家偶爾也做,只是沒有柴火灶的威力,做出的粑粑總是缺少那麼點點味道

(三)潺潺的小溪

小溪其實就是幾個水溝,下雨時發水或是山谷里的水量充沛就會有。

夏天時,最喜歡跟着大人們去洗衣服,因為洗衣服時可以在小溪里玩水 ,捉螃蟹,捉小魚,還有找溪邊的泡泡吃。

記憶里的小溪水很清澈,明亮,透明,純淨,一縷縷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在水面上映出一片斑駁,折射出五彩斑斕的水霧。

小溪兩邊是無數茂盛的樹木,有長青的,也有會開花的,盡情展現婀娜的身姿。小溪因為這翠綠的顏色而顯得生機勃勃,綠色盎然。在年幼的心裡,就已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不時浮現在眼前,與我結下了難分難捨的翠綠色的情緣。

遇上人多的時候,大人們邊聊天邊洗着衣服,小孩們則脫掉鞋子在小溪里捉螃蟹, 不時聽見大叫:「我找到一個。'小溪里蕩漾着刷刷刷的洗衣服聲和孩子們的歡笑。

小時候的我是最喜歡捉螃蟹的,老是喜歡扯着弟弟妹妹們去捉,可惜,水好的地方,樹木繁盛,動物也多,沒有大人的陪伴不敢單獨去。

捉到的螃蟹,我們就卸下它的幾個小腳腳,放在嘴巴里就那麼生吃,嘎嘣嘎嘣的可脆了。大夾子是只敢扯幾個,一則螃蟹的大夾子最是厲害,再則我們又不吃,只是玩玩而已。據說螃蟹的生命力很強,卸掉腳腳的螃蟹依舊放回小溪里,下次去的時候它又會長出新的。

(四)純純的香味

每到年關時,總是會殺掉自家養的豬。每次放寒假回老家時,都會趕上殺年豬。

燒水、扯豬,聽着豬悽慘的吼叫,小孩子們都喜歡收集「豬八戒」,滿院子的人,刮毛,破肚,大人們忙碌着,小孩們歡叫着,雀躍着。

殺完豬,就要邀請周圍的親戚來家吃飯,撈起黃燦燦的小米飯,滿屋飄香,白菜片,親戚們圍坐在老屋的火籠邊,喝點小酒,這是一年最愜意的時刻。

接着就要把吃不完的肉撒上鹽,研製,掛起來,在下面用用柴火慢慢熏烤製成的。晚上的時候再蓋些柏樹枝或松樹枝,不讓它生明火,只讓它暗生煙。隨着青煙繚繞慢慢地熏烤,那股柴火香味在肉里越積越濃郁,掛在屋樑兩三個月,吃上一個對年也不變味。即使在熱辣辣的六月,也有柴火臘肉待客,可以大腕喝酒,大口吃肉,享受民間美食。

你別看它黑乎乎的,但吃起來,特別有味,瘦不塞牙,肥不膩口,與青菜、乾菜、罈子菜搭配炒,都是美味佳肴。柴火熏出來的臘肉,肥肉不再肥,精肉特別精,肥得透亮,皮紅得像是鹵過一樣,擺在盤碟菜碗裡,那脂肪不再油鼓鼓,已如水,已水靈靈,可以從這面看得見那面,脾氣很溫和,不論與香椿、蒜薹、青筍、四季豆還是罈子菜搭配炒,吃起來都爽口,可在舌尖持久生味。

烤肉的時候,我們也會在柴灰里有火星的下面埋上幾個土豆,幾個紅薯。 玩上十幾分鐘,就用火鉗在柴火堆里翻,香味四溢,饞得直流口水,哪裡還顧得上燙手。皮是最香最好吃的,不過現在說是有致癌物,當時只知道吃了不衛生,忍不住會吃上幾口。剝開焦黃的皮,香味更是撲面而來,小心地咬上一口,熱氣騰騰,滿口噴香。

(五)故鄉的月兒明

總是感覺小時候看見的天最藍,小時候看見的星星最亮,小時候看見的月亮最大。

夏日的晚上,搬把椅子,坐在院子裡,聽着蛐蛐聲,感受着那份清涼和悠閒,鼻尖處傳來的是陣陣清香。

和弟弟妹妹們數着星星,想象着嫦娥在月宮做什麼,聽着大人們講的故事……

如今,是怎麼也感受不到那會兒的月亮是什麼樣子了,許是現在的空氣污染,許是世事變遷……

兒時總有不少的回憶,現在的年輕人都遠離山村,投奔大城市,留在家裡的多半都是老年人,再也沒有了兒時的那份歡樂。[1]

作者簡介

陳懿樺,女,秭歸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本人熱愛生活,性格開朗,愛好讀書,業餘喜歡寫寫小散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