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程故里
兩程故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Ⅲ-330),位於河南洛陽嵩縣田湖鎮程村,距洛陽70公里左右,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兩兄弟著述、講學的地方。兩程故里石坊位於程村東1公里處,是明英宗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書「聖旨」,下書「兩程故里」。
中文名 兩程故里
外文名 無 文物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 置 河南洛陽嵩縣田湖鎮程村
門 票 免費
目錄
沿革
公元1082年,程頤想在洛陽龍門講學,就給時任西京留守的文彥博去信。文彥博把自己位於「伊闕南鳴皋鎮小莊一址」,連同「糧地十頃」送給了程頤,從此就有了著名的「伊皋書院」,也就是如今位於伊川縣鳴皋鎮的「伊川書院」。當時的鳴皋鎮歸嵩縣管轄,此後,程頤大部分時間往來於洛陽和鳴皋兩地,而鳴皋離程村只有10多公里。公元1103年,宋徽宗將司馬光等人之所謂罪行刻碑為記,立於端禮門,稱為元祐黨人碑。程頤被列入元祐黨名單,宋徽宗要銷毀他所寫文字、著作。為躲避朝廷黨禁的迫害,程頤將家遷居到田湖程村。公元1107年9月,程頤在程村溘然長逝。公元1085年程顥就病逝於洛陽履道坊的家中。
遺蹟
兩程故里遺蹟,一處是兩程故里石坊,一處是兩程祠。兩程祠位於路邊,門口有兩座石獅守候[1]。兩程祠大門由正門和兩個側門組成,正門即「欞星門」。吳建設介紹,古時傳說天上的文星即欞星,大門坊額上刻寫此名,足以體現後人對兩位曠世大儒的尊重。兩個側門旁邊的牆壁上,分別書「道接子輿」「學貫濂溪」字樣。兩程祠為三進院落,分別為欞星門、誠敬門、道學堂。道學堂是祭祀兩程的正殿,入門便看到兩程的塑像和牌位,上掛宋理宗敕封的「理學亢宗」匾額及康熙欽賜的「學達性天」匾額,光緒皇帝賜匾「伊洛淵源」、慈禧太后賜匾「希蹤顏孟」也懸掛於道學堂。兩程祠坐北面南,整體布局以中軸為線,結構嚴謹對稱,祠內石碑林立,古柏參天。
評價
「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先生出,倡聖學以示人,辯異端,辟邪說,開歷古之沉迷,聖人之道得先生而後明,為功大矣。」
歷史背景
兩程所開創的理學,最初在北宋是一個較小的儒學流派,被朱熹加以繼承和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具有比較嚴密邏輯體系的學說之後,程朱理學從此便在中國後期封建社會的思想領域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2] 。自北宋至清末,理學在中國思想意識形態領域占據統治地位達700餘年,這都和兩程有着直接的聯繫。能使儒家的學說在古老的中國重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說明兩程確有曠世奇才。一種學說之所以能長期獨尊於百家之上,不僅僅是靠統治者的青睞與強力推行,如果它本身不具備征服人們思想的精神力量,沒有自己的生命力和生存價值,肯定不可能長期延續下去。
行業地位
在學風上,兩程提出了「窮經以致用」的主張,突破了漢學不敢獨立思考的墨守成規的治學方法,不失為一大進步。當然,在理學後來被定為屬於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以後,就長期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妨礙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開放,阻礙了自然科學的發展,故其消極面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兩程之所以能成為曠世大儒,除了與他們自身的淵博學識分不開外,也與他們的人生經歷密不可分。兩程出身於「名門望族」。他們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趙匡胤手下一員將領,也是趙光義的幕僚之一,以後又做過宋真宗的老師,官至兵部侍郎,死後贈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書虞部員外郎,祖父則為吏部尚書。兩程的父親程 又以世家的蔭庇,照例做了一個「郊社齋郎」,得到了晉升機會,由此起家,連續做了幾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
視頻
程門立雪發生地,洛陽的兩程故里,我們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