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色帚菊菊科
兩色帚菊 |
兩色帚菊(學名:Pertya discolor)是菊科帚菊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青海、四川、甘肅、山西、寧夏等地,生長於海拔1,900米至3,1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山頂或山坡針葉疏林中,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兩色帚菊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分布區域:中國青海、四川、甘肅、山西、寧夏等省
中文學名:Pertya discolor
系:華帚菊系 Ser. Sinenses Ling
形態特徵
灌木,高0.8-2米,枝纖細,極多,斜伸,呈帚狀,有縱棱及溝槽,幼時被緊貼絹質長柔毛,莖、枝的皮縱向多層開裂,帶灰淡黃色。
葉有互生和簇生之別,花期二者俱存,長枝上的葉互生,葉片紙質,線狀披針形,長7-30毫米,寬2-4毫米,頂端短尖,基部漸狹,全緣,略背卷,上面亮綠色,無毛或幼時疏被緊貼的長柔毛,下面銀白色,厚被絹毛;中脈在上面凹陷,在下面顯著凸起,側脈極少,柔弱,通常不明顯,無網脈;葉柄短,長約1毫米或稍長;腋芽卵形,頂端鈍,長約2毫米,為密被白色絹質長柔毛的鱗片所包裹;短枝上的葉3-4片簇生,葉片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10-35毫米,寬2-6毫米,頂端凸尖,其餘性狀與長枝的葉無異。
頭狀花序單生於簇生的葉叢中,雄者長7-8毫米,具3-5花,雌者長10-11毫米,通常僅有2花,總花梗纖細,長2-5毫米,密被緊貼的絹質長柔毛;總苞圓筒形,直徑2-3毫米;總苞片3層,背面密被白色綿毛,外層卵形,長2-3毫米,寬1.5-2.5毫米,頂端漸尖,最內層狹橢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2毫米,頂端鈍;花托狹,無毛,直徑約I毫米。
花紫紅色;雄花花冠長約7毫米,管部向上漸擴大,冠檐5-6裂,裂片與管部近等長,披針形,頂端被白色長毛;雄蕊5枚,花葯長圓形,長約4毫米,頂端漸尖,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尾部;雌花花冠長約7毫米,上唇3裂,下唇2裂,裂片線形,長約為管部的1/4,頂端被長柔毛;[1]退化雄蕊小,絲狀,離生;花柱長約7毫米,花柱分枝極短,內側扁,頂端略尖。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或近圓柱形,具10縱棱,長約5毫米,直徑約1.5毫米,被貼生的長柔毛。冠毛干時白色,粗糙,長約8毫米。花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于山頂或山坡針葉疏林中,海拔1900-31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中部。
分布範圍
產於青海東部(同仁)、四川北部(若爾蓋)、甘肅中部及東南部(夏河、臨夏蓮花山)及山西、寧夏南部(固原)。
主要價值
花序:止咳平喘。
相關變種
葉兩面均無毛或幼時下面疏被絹質長柔毛,網脈顯著,總苞片棕褐色,背面和邊緣疏被蛛絲狀毛而與原變種有別。花期7月。
產於甘肅南部(夏河拉卜楞)。生於乾燥坡地,海拔約3200米。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夏河拉卜楞。
標本信息
兩色帚菊的標本存放於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KUN)、西北農林科技大學(WUK)、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HNWP)、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DBI)等四所標本館,共有64份統計信息。兩色帚菊的模式標本為J. F. Rock在1925年於甘肅所採集的。
參考文獻
- ↑ 金秋賞菊面面觀:木本菊花之櫨菊木,宜花得木, 1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