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丫角山
來自360的圖片
丫角山

中文名稱 :丫角山

地理位置 :山西省偏關縣

現 稱 :柏楊嶺

丫角山,山名,現廢而不用。丫角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偏關縣的柏楊嶺 。[1]

目錄

地理位置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長城由口子上分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最西道長城抵野羊窪交於主長城;中路和東路城牆各在白羊嶺山東、西兩而交於主長城。這些長城全為黃土夯築。雖殘破,但牆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自然景觀

偏關縣水泉營東到柏楊嶺村的34里長城,自西向東蜿蜒於陡峻的山脊之上。山北,是深深的水泉河谷。這山和溝並行着,延伸到清水河原北堡鄉境內。在南山柏楊嶺村正北溝中,是清水河縣口子上村。柏楊嶺村西10里,是偏關野羊窪村。大地在這方圓十多里的範圍內玩了點花樣,河溝向北偏移,南山似有不舍,支出幾條小石嶺撲下溝谷,使得野羊窪、柏楊嶺一帶北山坡的地形非常複雜。更要命的是,在柏楊嶺村東,東西向的長城猛然轉向,形成一個尖銳的大角,然後沿一條東南一北西走向的山嶺沖向溝谷。而在野羊窪、柏楊嶺村西,也有兩條分支長城,分別騎着一條山嶺北下溝谷,形成東、中、西三路長城下深溝的奇觀丫角山位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東。為大同鎮與山西鎮長城分界。 丫角山長城由口子上分為三道,似三角形外延。最西道長城抵野羊窊交於主長城;中路和東路城牆各在白羊嶺山東、西兩面交於主長城。這些長城全為黃土夯築。雖殘破,但牆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歷史

據《三雲籌俎考》載:"將軍會堡西至丫角山十里。"將軍會堡西臨內蒙邊界,由亥子峁村西北出界進入內蒙古清水河縣泉子溝村界。主體邊牆向西十里為清水河縣北堡口子上,向西經北堡轉西南二十餘里,出內蒙界入山西偏關縣水泉營。說明此段長城為山西鎮所轄。有長城學者考察記載,在口子上東山上有一塊長1.2米,寓O. 63米,厚o.14米的石碑,碑體完整,除中間有些字尚可辨外,多已風化。碑頭文字為:"仙西路地方參將口都指揮僉事郭汾管丫角起東西兩路邊界"。並署有:"萬曆貳拾柒年陸月吉日立"。碑中陳列的一些建築物名稱尚可辨清的有:腹外接火墩,沿邊墩台,將台,敵台,暗門,水門,水口,大邊墩台,外邊墩台,外邊加道墩台,腹里接火墩台等。丫角山是大同鎮與山西鎮交界,為長城的重要交匯點,其中邊墩一座,火路墩七座,為山西鎮與大同鎮共守。此處築有的三道城牆:一路是將軍會堡西至丫角山的十裡邊牆;一路向西沿清水河縣、偏關縣界抵黃河老牛灣;一路向南進入偏關縣境經由老營而去外三關。完全處於清水河縣所轄境內的這三道長城,是明長城主體在內蒙古境內的唯一部分。[2]

丫角山長城

偏關境內的丫角山為明代九鎮長城中大同鎮與山西鎮的交界處,是內長城與外長城的交匯點,外長城從朔州市平魯區東行至偏關境內,於柏楊嶺與從神池境內北進偏關的內長城交匯,形成一個「丫」狀銜接點,所以柏楊嶺交匯處被形象地稱為「丫角山」。這個地方在偏關不叫丫角山,稱柏楊嶺山,主峰海拔1832.3米,為那一帶的最高山。丫角山幾道長城跨山而過,織成一個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是一處非常壯觀的長城景觀。丫角山的路非常難走,前幾年曾去了一趟,山路坑坑窪窪,蒿草及腰,到處是溝豁,車行半路,實在無法上去,只好打道回府。這次上山,道路十分平坦,驚嘆細問,方知前幾天有位省領導要去看長城,縣裡緊急修路,所以我們這次是沾光了。穿過教兒埝,來到一個叫野羊窪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山坡山,山坡上嵌着一排排窯洞,院子大都沒有院牆,最多用石頭壘一道半人高的圍牆,但清一色的沒有院門。村里已經沒有什麼人了,在一間窯洞裡,終於找到了兩位老人,老人說再往前就沒有村戶了,他熱情的領我們到村口,指引前往柏楊嶺的道路。前行不久,大名鼎鼎的九窯十八洞出現在眼前。這是在兩山連接的山窪處,巍然挺立着一座磚石結構的空心敵樓。它建於萬曆二十六年,九窯十八洞是長城上設置功能最全的軍事堡壘,既是戎邊將士的住所和武器庫,又是阻擋和打擊敵人的軍事陣地。九窯十八洞是大迴廊結構建築,東西北三面牆上各有四個箭窗,南牆有兩個箭窗,敵樓和許許多多長城線上的敵樓一樣,上磚下石,現殘高10米。石址牆4米,全部用長、寬、高相同的塊石壘砌而成,敵樓順着山勢像一幅畫卷一樣鋪在山坡上,守護着跟前的長城。站在九窯十八洞往丫角山望去,只見以長城為中軸,丫角山是一小片鬱鬱蔥蔥的樹林。顯得很特別,猜不透是後人的傑作,還先人在裡面設滿了陷阱。艱難登上丫角山的墩台,墩本身雖然坍塌成一個大土堆,但墩頂為丫角山最高點。墩北有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平地,荒草沒膝,周邊有夯土牆殘留,這個方形小堡就是柏楊嶺舊堡。站在口子上東北山頂的丫角墩旁向南眺望,東來大同方向的長城從丫角墩腳下向南延伸,三道長城形似鷹爪形。一道是將軍會堡西至丫角山的十裡邊牆;一道向西沿清水河縣、偏關縣界抵黃河老牛灣;一道向南進入偏關縣境內,由老營而去外三關。丫角山山險坡陡,出塞卻為平緩之地,這裡始終是明朝北部邊防的重要隘口。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俺答率部從丫角山攻入內地。四十四年(1556)秋,又由此攻入直襲老營城。因此,在丫角山上下明朝層層設防,構築邊牆七重之多。時間的流逝,飽經歷史滄桑的長城蜿蜒曲折,在崇山峻岭之中巍峨雄立,破爛不堪卻驚奇一方,威武聳立顯得更加蔚為壯觀,烽煙,城牆,號角,都已成為這裡的憶憶。這是一段歷經歲月的洗禮變得殘破而荒蕪的長城,這是未經後人修整雕琢的長城,我靜靜地觀望着,油然而生的是一種自豪和驕傲,這些殘破的城牆,體現着幾百年前它們雄壯的氣勢,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回味出這無窮的豪邁和壯觀。

相關視頻

丫角山綠松石欣賞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