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亞五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中亞五國

簡稱: 中亞

所屬洲: 亞洲

政治體制: 共和制

主要民族: 哈薩克族、烏茲別克族

"中亞五國"指狹義的"中亞",包括哈薩克斯坦亞洲部分、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狹義的中亞以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域為中心,蘇聯解體後,這一區域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政權已形成一個比較共同的政治文化區域,在文化上也有高度的共同性,中亞自古就是突厥民族的活躍地帶,所以中亞也被稱為突厥斯坦。[1]

目錄

基本信息

蘇聯解體後,關於「中亞」所指的範圍仍引起廣泛爭論。一些學者提出將中亞地區分為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

廣義上的中亞

廣義的中亞是「東到蒙古國東境和內蒙古東部;南始伊朗阿富汗的北部,印度、巴基斯坦西北,包括新疆、甘肅河西走廊等中國西北地區;西起裏海,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北達西伯利亞南部米努辛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一帶。」

狹義上的中亞

狹義的中亞以阿姆河錫爾河西河流域為中心,蘇聯解體後,這一區域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國政權已形成一個比較共同的政治文化區域,因而,狹義中亞一般來說是指中亞五國。

對廣義的中亞和狹義的中亞範圍的界定既反映出歷史上各個時期、各種不同的民族在該地區活動的範圍,也反映出今天這裡出現的新的政治格局。

中亞範圍

「中亞」一詞所指的範圍,學者們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初的規定,中亞的範圍西起裏海,東到大興安嶺;北自阿爾泰山、薩彥嶺,南至喜馬拉雅山。全部或部分屬於中亞地區的國家有7個,即:阿富汗(北部)、中國(新疆、西藏、青海、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印度(西北部)、伊朗(北部)、蒙古國、巴基斯坦(北部)和原蘇聯(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亞五國中與中國接壤的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各國概況

哈薩克斯坦

哈薩克斯坦的總面積約270多萬平方千米,是中亞五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哈薩克斯坦是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130多個民族,哈薩克斯坦族人數最多,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阿斯塔納是哈薩克斯坦的政治中心,是哈國主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 是全國鐵路交通樞紐。 哈國具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資源,大都集中在裏海沿岸及其附近,石油儲量約100億噸 裏海尤為豐富 ,遠景儲量13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1700萬億立方米,在中亞國家中居第一位;煤炭地質儲量為1700億噸,主要分布在卡拉甘達州和東哈州等地,是世界10大產煤國之一。金屬礦藏也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90多種,其中鎢的儲量居世界第一,鉻和磷礦石居世界第二。銅、銅、鋅、鉬的儲量占亞洲第一位,因而享有「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之譽。

從國內生產總值和國力來看,哈一直居於中亞五國首位,哈薩克斯坦已成為獨聯體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中哈於1992年01月03日正式建交,哈是中國在中亞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據有關數據統計,2004年中哈貿易額達到45億美元,基本占中國與中亞貿易總額的76.9%,到2010估計會達到100億美元。中哈兩國合資修建的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即將於今年底完工,這將給中哈經貿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烏茲別克斯坦

烏茲別克斯坦總面積為44萬多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處於連結東西方和南北方的中歐中亞交通要衝的十字路口,古代曾是重要的商隊之路的匯合點,著名的「絲綢之路」就從這裡通過。烏國有人口2511多萬,是中亞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有129個民族,烏茲別克族占一半以上,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烏茲別克語,俄語為通用語。首都塔什干市是一座新型的歐洲化的城市,是中亞地區第一大城市和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中心。 烏茲別克斯坦的能源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三者目前探明儲量分別為53億噸、5萬多億立方米、20億噸,其中天然氣被列為世界十大開採國,年產氣量在300億立方米以上,在中亞僅次於土庫曼斯坦,居獨聯體第三位。油氣資源總估價超過1萬億美元,有160多處石油產地,可以分為5個主要的石油天然氣區域。

1992年01月02日,烏茲別克斯坦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並在塔什干簽署建交聯合公報。中烏貿易額逐連年增長,從1997年的2.03億美元到2004年的5.7億多美元,是中國在中亞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向烏主要出口包括機械設備、運輸工具、計算機於通訊技術在內的機電產品、茶葉、紡織品、服裝等;從烏進口的主要是有色金屬、蠶繭、原棉、棉機織物、皮革、化工品等。

吉爾吉斯斯坦

吉的總面積為19.85萬平方公里,500多萬人,80多個民族,吉爾吉斯族占一半以上。居民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比什凱克。 吉國的能源中有煤炭、油頁岩、泥炭、天然氣、石油,其中煤炭在中亞居重要位置,地質儲量為296億噸,有些煤不僅儲量豐富、質量好,是優質燃料,還是煤化工的重要原料,煤田主要分布在南北天山地區,部分煤田可露天開採,被稱為「中亞煤斗」。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其中貢和銻的儲量和產量均居原蘇聯第一位,錫產量和汞產量占獨聯體第二位,銻產量占世界第三位、獨聯體第一位;黃金儲量豐富,僅庫姆多爾金礦的預計儲量已超1000噸;鈾礦儲量居獨聯體國家首位,同時是世界主要的產鈾國;塔銻礦儲量居獨聯體首位,在亞洲也僅次於中國和泰國而居第三。吉國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在它境內有十多個水力發電站,向鄰近的幾個原蘇聯共和國提供電力,中國新疆也將與吉在電力發麵進行合作。

中吉1992年01月05日建交,據官方統計,中吉貿易額從1992年的3000多萬美元發展到2004年6億美元左右,占中國對中亞貿易額的10.3%。中國向吉主要出口服裝、機電產品、烤煙、穀物、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產品等;進口主要有能源、畜牧業和一些綠色食品等。

土庫曼斯坦

土庫曼斯坦面積49萬多平方公里,是位於中亞西南部的內陸國。80%的領土被卡拉庫姆大沙漠覆蓋。是世界上最乾旱的地區之一。土國人口有500多萬,全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土庫曼族占70%以上,主要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阿什哈巴德。 該國地下蘊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石油儲量120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2萬多億立方米,占中亞地區天然氣儲量的56%,人均儲量可與沙特阿拉伯相比,開採量年均達600-800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總儲量的四分之一,居中亞國家第一位,世界第四位;石油探明儲量約有11億噸,居哈國之後,占中亞國家第二位;除南部山區外,土國幾乎全境都有油氣分布。

從1992年01月中國與土建立外交關係以來,雙邊貿易不斷發展,合作質量不斷提升,2004年中國與土的貿易額為987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1%。中國對土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機械及配件、金屬製品、運輸工具、茶葉、石油天然氣設備等;中國從土進口的商品主要為原棉、蠶繭、牲畜毛等。

塔吉克斯坦

塔的總面積為14.31萬平方公里,是位於中亞東南部的內陸國。地處山區,境內山地和高原占90%,其中約一半在海拔3000米以上,有「高山國」之稱。塔國人口約為六百多萬,主要民族為塔吉克族占70.5%,居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國語為塔吉克語,俄語為族際交流語言。杜尚別是塔吉克斯坦共和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探明總儲量在30億噸左右,礦床35個,石油和天然氣方面,據初步探測結果顯示,石油儲量為1.2億噸,天然氣8800億立方米,其中瓦赫什油氣區的原油是重油,蠟和硫的含量高,主要用來生產瀝青和作鍋爐燃料。鈾儲量居獨聯體首位,鉛、鋅礦占中亞第一位。塔境內江河湖泊的水利資源極為豐富,總蘊藏量在6400萬千瓦以上,其中有經濟利用價值的達1250億千瓦時,水力資源在獨聯體國家中占第二位;人均電力資源蘊藏量居世界前列,除供應本國外,還可供應周邊的中亞國家。

中塔兩國與1992年01月04日建交,2004年中國與塔的貿易額為6983萬美元,中國向塔出口主要的商品有日用品、糧油、輕紡、化工產品和機電產品等,從塔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有化肥、有色金屬、鋁錠、棉花等。

民族特點

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內的民族狀況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1、民族成份複雜。中亞五國均系多民族國家。其中,民族數目最多的哈薩克斯坦達130個,烏茲別克斯坦129個,民族數目較少的也有幾十個。除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土庫曼人和塔吉克人5個主體民族之外,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人口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儘管中亞國家獨立後其境內的俄羅斯人大量外流,但到1995年他們仍是哈、吉、烏三國的第二大民族(其人口數目分別占這三國人口總數的34.8%、16%和8%),是土、塔兩國僅次於烏茲別克人的第三大民族(分別占這兩國人口的6.7%和1.7%)。中亞地區民族成分如此複雜,而且俄羅斯人在中亞各國人口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是沙俄和蘇聯時期不斷向該地區大量移民的結果。

2、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沙俄和蘇聯時期,給中亞地區遺留下來許多棘手問題,當時該地區民族矛盾比較尖銳,民族衝突和民族反抗鬥爭事件不斷發生,與此有密切關係。在18世紀初期至19世紀70-80年代的150多年間,經過不斷蠶食、鯨吞和殺戮,沙俄以武力征服了中亞地區,使中亞各族勞動人民從此生活在「 民族監獄」之中。不堪忍受政治壓迫、經濟掠奪和文化奴役的中亞民族一次又一次起來反抗沙俄的殖民統治和爭取民族解放。蘇聯時期,斯大林的強制移民,包括衛國戰爭期間的民族懲罰政策和赫、勃時期的有計劃移民,使民族關係日趨複雜。此外,少數民族對於蘇聯長期存在的大俄羅斯沙文主義,對於蘇聯當局企圖儘快抹殺民族特點和消除民族差別,大力推廣俄語,隨意變動加盟共和國邊界,人為地加速民族接近與融合等急於求成的做法,也曾表示反感和不滿,民族反抗事件屢屢發生。戈爾巴喬夫執政後,在各種思潮泛濫和政治失控的情況下,中亞地區,尤其是兩大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民族矛盾表現突出,頻繁爆發民族抗議事件。1986年 12月至1989年7月,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拉木圖市、新烏津市,烏茲別克斯坦的費爾干納州以及塔吉克斯坦的伊斯法拉區都先後發生過流血事件和民族衝突。 1990年6月初,在吉爾吉斯共和國奧什州的吉爾吉斯人和烏茲別克人之間因爭占建房用地(32公頃水澆地)發生暴力事件,約有40人死亡,200多人受傷。

3、中亞國家獨立後,又產生許多新的民族問題。這包括俄羅斯人與當地民族之間的矛盾以及因為經濟問題如水資源、土地利用等產生的問題,同一民族生活在中亞各國引發的族際矛盾問題,在政治和其他利益分配中引發的部族矛盾問題,等等。據粗略統計,在蘇聯解體前夕的 1990年,中亞五國共有俄羅斯人970萬。蘇聯時期,他們在中亞各共和國政界和經濟部門一般都占據重要崗位。而隨着蘇聯解體和中亞各國獨立,本地民族開始得勢。俄羅斯人逐漸喪失了原來的優越地位,較少在這些國家重要、體面的部門中任職,文化語言的發展也遇到障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人與當地民族之間的對立情緒日漸明顯,尤其在俄羅斯人居住比較集中的哈薩克斯坦。據可靠人士透露,1993年12月19日,哈薩克斯坦巴甫洛達爾市的俄、哈兩族曾發生流血衝突。在一些中亞國家,俄羅斯人建立起捍衛自己權益的社會團體。如哈薩克斯坦的「統一」族際和睦運動的成員主要是俄羅斯人。該組織的基本主張是反對哈薩克斯坦社會中的「哈族化」,同時要求確立俄語與哈語平等的國語地位。而更多的俄羅斯人則是懷着不滿和無可奈何的心情離開這些國家。據哈薩克斯坦報紙報道,1992年離開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人有 17.5萬人,1993年是17萬人,1994年25萬人。這些俄羅斯人出走的動機,「與民族有關的心理因素占有一定地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