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聖經公會
中華聖經公會是基督教新教在華翻譯、發行、出版漢語《聖經》機構。
新教,亦稱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1]。包括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天主教而產生的新宗派:路德宗[2]、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以及隨後又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更多宗派。新教又稱「更正教」、「抗羅宗」、「耶穌教」。新教目前的人數有近6億左右,主要集中在歐洲北部、美國、中國部分地區以及拉美部分地區。
目錄
簡介
早期在華分別有大英聖書公會、大美國聖經公會和蘇格蘭聖經公會。蘇格蘭聖經公會在上海設有機構。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大英聖書公會資助馬禮遜從事漢語《聖經》的翻譯和印刷;道光十六年(1836年),指派李太郭任駐華代理;1849年,資助《聖經》印刷,在上海設立機構。李太郭之後,歷任大英聖書公會經理的有偉烈亞力、戴撒母耳、文顯理、謝潑德等。大英聖書公會在全國各地設分會,協助推銷散發《聖經》。大英聖書公會從開始在華活動到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為止,共印發《聖經》全書或分卷本1300多萬本。大美國聖經公會自從1833年資助裨治文翻譯《聖經》起,開始在華聖經業務。1875年,該會正式派遣駐中國及日本的代表葛立克來華在上海設總會,並在廣州、成都、漢口、北京等地設分會。葛立克之後的負責人有裴來爾、海格斯和力宣德等。
大美國聖經公會偏重美國傳教士如裨治文、施約瑟所譯漢文《聖經》以及一些地方方言《聖經》的印行業務。1913年統計,38年內大美國聖經公會共印刷並發行各種《聖經》近2000萬本。
1932年7月,以上三會各自母會先在倫敦開會,促成在中國3個聖經公會合併事宜,成立專門委員會。1933年6月,在中國成立相應的合一委員會,全國協進會總幹事誠靜怡為該委員會主席。1937年5月3日,正式合併,定名「中華聖經公會」。會址設於上海市香港路18號。其第一任總幹事為力宣德,1944年由幕天恩在重慶接任為第二任總幹事。抗戰勝利後,慕氏來上海接收中華聖經公會。1950年,慕氏回國,中華聖經公會請原之江大學校長李培恩為總幹事。1956年,改組理事會,由毛克忠、江文漢、張之江等16人為新理事會成員,推舉毛克忠、崔憲祥、江文漢等7人組成中華聖經公會會務小組。「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動。1979年後,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中國基督教協會負責《聖經》的出版業務。
參考文獻
- ↑ 如何正確區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這個終於搞清楚了 ,搜狐,2019-01-05
- ↑ 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倡導者 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創始人馬丁·路德簡介,趣歷史,2018-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