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7月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7月3日) |
中國傳媒大學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 中國高校, 簡稱「中傳」,位於首都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語言藝術類行業特色大學。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111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入選高校,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發起單位。 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1959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升格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截至2018年10月,校園占地面積46.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3.88萬平方米。學校設有6個學部、5個直屬學院,開設本科專業87個;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0個專業碩士類別;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國家重點學科;教職工2000餘人,雙聘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專科生9000餘人,博士、碩士研究生4000餘人。 中傳堅持「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支撐」的學科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傳媒領域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形成了以新聞傳播學、戲劇與影視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為龍頭,文學、工學、藝術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理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體系 [1] 。 創辦時間 1954年 屬性教育部直屬院校 |211工程 |985平台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主管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類別 公立大學 知名校友白岩松、馬思純、康輝、丁文華、剛強、海霞、歐陽夏丹、李梓萌、郭志堅等 學校官網http://www.cuc.edu.cn
图集
學校概況 歷年分數線 招生簡章 歷史沿革編輯 中國傳媒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54年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廣播通信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9張)
技术人员训练班及1958年成立的北京广播专科学校。
中央廣播事業局決定於1954年開辦「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培養掌握廣播專業理論知識的技術人員。 1958年,中央廣播事業局直屬的第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在原訓練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 [2] 1958年3月18日,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長會議正式批准訓練班與北京市林業局交換房地產,決定訓練班從良鄉12號發射台遷至城內南禮士路廣播科研所(後為廣播電影電視部南禮士路招待所); [3] 同年5月2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所辦的技術函授學校移歸訓練班領導,給訓練班注入了新的力量;同年9月2日,中央廣播事業局直屬的第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在原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同年10月2日,北京廣播專科學校正式開學。 [4] 1959年2月13日,北京廣播專科學校在給中央廣播事業局局黨組的書面匯報中,由倪正義正式提出關於建立北京廣播學院的問題;同年4月2日,教育部計財計(16)第183號文件同意成立北京廣播學院。 [5] 1961年6月20日,北京廣播學院的發展受到第一次嚴重挫折。中央廣播事業局根據中央關於調整高等院校的指示,決定北京廣播學院停止招生,並被列為「調查裁撤」的範圍。 中國傳媒大學校景 中國傳媒大學校景(4張) 1963年5月24日,國務院下達《關於恢復北京廣播學院的通知》(國文辦字367號文件),同意恢復北京廣播學院。 [6] 1965年6月,北京廣播學院決定將福莊北京石油學校作為學院新校址。 [7] 1970年5月,學院被江青反革命集團指為「黑基地」;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再次向中央報送《關於北京廣播學院停辦的請示報告》,同年7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決定:北京廣播學院試行撤銷。至此,北京廣播學院完全停辦。 [8] 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北京廣播學院得以恢復重辦。 [9] 1976年,北京廣播學院與北京牡丹電視機廠合辦「七二一大學」。1979年「七二一大學」統一改稱職工大學。 198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學校成為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4年2月,國家教委下發〔84〕教成字004號文,批准北京廣播學院可以舉辦函授教育。 1998年,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2001年,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4年8月,北京廣播學院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 [10] 2011年,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11] 2017年9月,中國傳媒大學入選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12] 2018年7月31日,學校與中國廣告主協會建立戰略合作關係。9月16日,學校與阿里巴巴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13-14] 辦學條件 院系設置 根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設有6個學部、1個協同創新中心,1個直屬學院,開設本科專業87個。 [10] 學部 學院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部 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與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數據科學與智能媒體學院、實驗教學中心 新聞傳播學部 新聞學院、電視學院、傳播研究院 藝術學部 戲劇影視學院、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藝術教育中心 人文社科學部 人文學院、政法學院、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漢語國際教育中心、體育部 廣告與經管學部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告學院、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文化發展研究院、雄安新區發展研究院 協同創新中心 新媒體研究院、互聯網信息研究院、腦科學與智能媒體研究院 直屬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0月,學校共有教職工2021人,其中專任教師1150人,正高級300人,副高級442人。學校擁有一批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教授、學者,其中包括:3名雙聘院士,3人入選「長江學者」,4人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等。近年來,一批中青年學術骨幹脫穎而出,分別入選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還有20餘人次榮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北京市級教學名師獎等。 雙聘院士 劉永坦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趙玉明(首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 黃升民(第五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成員) 仲呈祥(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藝術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胡正榮(第六屆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國家級教學名師 張頌、高曉虹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呂銳、胡正榮、胡智鋒 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 胡智鋒、王志 [16]
目錄
學科建設
2018年10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4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105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0個專業碩士類別;2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2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3個一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4個二級學科北京市重點學科。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新聞學、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