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地處中國上海市靜安區老成都北路7弄30號,是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地方。這次會議首次提出了黨的民主革命綱領[1],制定了《中國共產黨黨章》,首次提出了黨的統一戰線思想,公開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宣言》。1951年,二大會址被確認。1959年5月26日及1977年12月7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先後兩次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此後該會址與平民女校原址一同被改造為二大會址紀念館,並於2009年對公眾免費開放。2013年3月5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歷史
近代
二大會址的原門牌為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2],該房屋建成於1915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後,中共中央局負責宣傳工作的李達及其夫人王會悟搬進了這裡,樓下為會客室,樓上是臥室兼書房。1921年9月,李達在這裡負責創辦了人民出版社。1922年7月16至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其中7月16日的會議由所有與會代表在李達的寓所召開,此後大會的各位代表進行分小組討論,並分散到了租界的其他地址。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宣言》、《中國共產黨黨章》和9個決議案;選舉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這次會議同時規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並決定出版《嚮導》周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當年秋天,李達應毛澤東的邀請,帶着家人前往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改為普通民居,並且此後房屋的結構並未發生太大變化,僅僅多修建了一座閣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上海租界工部局將靜安寺路兩邊的樓房拆除,使得南北成都路貫通合為成都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原法租界貝諦鏖路改名為成都南路,成都路改名為成都北路,二大會址的門牌號也變為成都北路7弄30號。
現代
1951年,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查實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的具體位置,並於1958年經過了李達的確認。1959年5月26日及1977年12月7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舊址先後兩次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二大會址的保護範圍被確定。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上海市政府闢建延安路高架橋,南北成都路被拓寬,其中成都北路未被拓寬的部分被稱為老成都北路,二大會址的門牌號再一次更換為「老成都北路7弄30號」。修建高架橋的同時,二大會址的前里弄建築被拆除,二大會址成為延安路的街面建築,會址周圍還修建了大量綠地。此後會址中原有的住戶被全部遷走,原址設立中共二大陳列室。2013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構
中共「二大」會址位於老成都北路7弄30號,建築為東西走向的石庫門裡弄住宅建築,磚木結構,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時的建築風貌。舊址中的擺設根據李達及其夫人王會悟的回憶重新布置,房間為20平方米,一張八仙桌居於屋中央,8隻坐凳擺在其四周,靠牆還有4把太師椅。茶具等物也按照李達等當年的回憶擺放。
紀念館
2002年6月30日,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開館,紀念館包括二大會址和會址後側的平民女校原址。2003年,二大會址紀念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從2000年至2008年,除二大會址和平民女校原址所在房屋外,其餘相連的屋子一直為靜安區檔案局、區委黨史研究室、區方志辦等單位的辦公地點,但在這些單位辦公期間,建築物內部的結構遭到了大幅更改。2005年時,兩幢房屋還專門安裝了避雷針。2008年開始,靜安區檔案局等單位相繼遷出,其在辦公期間在建築物內加蓋的鋼筋混凝土架構也被部分予以替換,被封堵的天井也重新恢復,基本上恢復了兩幢建築的原貌。2009年1月1日,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經過修繕後正式對公眾開放,面積由150平方米增至2300平方米。當年3月31日,該紀念館對公眾免費開放。2010年1月15日,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視頻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黨章在這裡誕生 探訪中共二大會址 ,搜狐,2016-06-29
- ↑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搜狐,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