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研究法
《中國歷史研究法》,史學理論和方法論專著。梁啓超著。曾簡編為《中國文化史綱》發表在1921年《改造》雜誌上。有商務印書館1924年排印本。另有《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1冊,系1926—1927年梁氏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講課,由周傳儒、姚名達筆記,然後審閱編訂,收入《飲冰室合集》,由中華書局於1936年出版。
本專著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徵引大量古今實例,詳盡論列史料的各個環節,尤其「補編」更為精細,在資產階級史料學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總結了清末以來對封建史學的批判、改造,規定了史學研究的對象任務。主張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方法來整理東方古代文明。詳細分析了史料的種類,論述了史料收集、鑑別、歸納的方法。梁氏極重視史料工作,大談史料的正誤辨偽工夫,稱讚乾嘉學源的考據為「實事求是主義」。但他並不完全拘泥於此,而是高屋建瓴,率先縱論「史的意義和範圍」,「史的目的」、「史家的四長」、「過去中國之史學界」、「史的改造」等重大理論課題。明確指出「吾修治史本非徒欲知有此事而止,既知之後,尚須對於此事運吾思想、騁吾批評」,他認為社會歷史並非因果律所能完全支配,「歷史為人類心力所造成」,英雄偉大的「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補編》論述人物傳、年譜、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等研究方法,強調分科分類進行各種專史的研究,然後合成大規模完整的通史。批評當時偏向於瑣碎考證鈎沉的學術風氣,稱之是一種「病的形態」。竭力以折中主義,不可知論反對歷史唯物主義。梁氏的歷史研究法基本上還未超出史料編纂學的範圍,就思想性而言,較其廿世紀初的《新史學》理論實質是一個退步。儘管如此本書對當時和後世學術界一直有很大影響,在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介紹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中國廣東新會人。曾助康有為公車上書,創辦《中外紀聞》組織強學會,任《時務報》主筆,長沙時務學堂總教習,維新運動時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失敗後到日本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後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段其瑞政府財政部長,晚年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教授兼北京圖書館館長。還著有《中國史敘論》、《新史學》、《先秦政治思想史》、《清代學術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多收入《飲冰室合集》。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為書籍文獻[1]的綜合性、科學性和知識性的工具書。選收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的各個學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書以專著為主,少數是全集、選集,以及在科學上有開創性的論文[2],公認的有很高價值的單篇文學作品。以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為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