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古代女子化妝品的由來

古代化妝

來自網絡的圖片

中國古代女子化妝品的由來我們國家上下5000年歷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學時期只能在課本中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裡面蘊含着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於古代女子的化妝品是如何製成的?香味又是怎麼來的?的歷史內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1] [Please purchase a license if using PhraseExpress for non-personal tasks]

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之中,記載了一方可以滋潤美白的面藥,裡面有白芷、大棗、麝香、杏仁等中藥材,用豬胰和面之後曬乾,再將藥材和在一起搗成粉末。用此方洗臉可以美白皮膚,孫思邈用了「神驗」一詞評價它的效果。

而在唐朝王燾撰的《外台秘要方》之中還有一方專門用來祛皺、延緩衰老的配方。製作過程與上面一例相似,只是藥材換成了白茯苓、桃仁、白朮等,還要放在豬蹄湯汁裡面搗爛,看來早在唐朝就有人用豬蹄補充膠原蛋白了啊!

隨着肥皂的出現,澡豆和面藥什麼的都慢慢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在明代龔廷賢的《魯府禁方》之中,詳細記載了肥皂的製作方式,不僅有幾十味美容的中藥材,還要加上蜂蜜、金酒等調勻,做成桂圓大小的丸子,平日拿來洗臉用。

至於古人的洗頭膏也是極為講究,古人日常之中洗頭的方藥都不是做好備着用的,而是隨做隨用。在《外台秘要方》的洗髮藥方之中,我們也能看到現在洗髮水產品中常用的原料,比如大豆、醋漿水、淘米水等等,不僅僅可以黑髮去屑,還能固發防脫,基本上已經具備了現代洗髮水的基礎功能。

古代人頭髮長,清洗不方便,也出現了類似於現代乾洗劑之類的潔發粉,將藥材研磨成粉末之後,將頭髮梳順,將藥粉倒在頭髮上按摩,最後用梳子再梳去,可以一定程度上去除頭髮上面的油污。

古人的護膚產品,功能全面,保濕至上

對於臉部,古人早就發明了可以鎖住水分的面霜,不過這些面霜都比較油膩,被人稱為面脂和面膏。

面脂和面膏在我國已經擁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已經會用面脂護膚。《韓非子》有這麼一條軟廣:想要像西施、毛嬙那麼美麗嗎?使勁折騰你的臉吧!塗上面霜,你會白白嫩嫩。(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

《齊民要術》之中詳細記載了當時女子面霜的製作方法,將藿香、丁香等藥材用清酒浸泡兩天,再用銅鍋加上牛骨頭熬煮,將牛骨頭之中的油脂熬出來,凝結成塊就行了。在《齊民要術》這個方子裡面用來起到滋潤效果的是牛骨脂肪。當然也有用豬脂、狗脂、羊脂製作保濕面霜的方子。

隨着人們需求日漸增大,文獻之中出現的面霜配方越來越多,不僅僅可保濕,還能祛皺、去除粉刺等等。面部得到護理的小姐妹們當然不能忽略雙手的保養,文獻之中也慢慢出現了大量專門用作手部護理的手脂或者手膏。仔細對比可以發現,其實這些方子和面脂、面膏的方子大同小異,主要也是起到滋潤放皸裂的作用。

對於面膜的追捧也不是現代女子才有的習慣,中國古代就有八白散、七白膏等等敷面方子,將這幾位美白中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之後,再加上蜂蜜塗抹在臉上,一段時間之後洗去,長久堅持就有了美白的效果。古人對於面膜也會大膽嘗新,什麼牛奶、雞蛋、蜂蜜什麼的都是小事,還有木瓜、牡蠣等等奇葩材料,和如今的美妝博主比起來更為敬業。

古人的彩妝,「靚」出古人的時尚

古人對於彩妝的痴迷和妝容設計的痴迷,絕對不會低於現代的美妝博主們。古人對於時尚的追求,首先要從染髮開始說起。

對於地位尊貴的夫人們來說,眼睛上長滿了魚尾紋不可控制,但是頭上長了白頭髮就要好好想想辦法了。在《外台秘要方》之中記載了用胡粉混合白灰,或者中草藥的汁水染髮的方子。清代《御香縹緲錄》對慈禧太后的染髮產品描寫地更為細緻。

「伊的梳妝檯的某一具抽屜內,藏着有幾缸顏色深黑,而且瞧上去仿佛是極富膠質的東西。太后便隨手取出了一缸來……自己便取起一柄不很大的毛刷來,打那缸里蘸了些黑色的東西,塗上發去……」

雖然沒有了隔離和bb霜,古代美人們還有散粉遮瑕,這便是他們所說的香粉了。《楚辭》之中就有對香粉的記載:「粉白黛黑施芳澤,長袂拂面善留客。」看起來十分富有意境和詩意,不過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這很可能只是米粉而已。

那麼,這香味是怎麼來的呢?古人在將大米想方設法研磨細膩之後,會將香料放在香袋之中,和米粉一起放在粉盒裡面,以香料味道浸染米粉。大約是出汗流淚後,米粉實在不好看。漸漸地,鉛粉代替了米粉的地位。雖然明知鉛用作化妝品會帶來很嚴重的不良反應,但為了美麗,鉛粉為主要材料的化妝品一直到清朝才正式被禁止。

最後再說說胭脂。古代的胭脂其實有很多形態,有的呈粉末狀,有的呈膏體狀。胭脂的主要材料是紅藍花,經過「殺花」、兌入鹼水、兌入白醋、加米粉、乾燥等步驟之後,成為人們常用的胭脂。

說到古代胭脂,我們很多人會想到《紅樓夢》之中對胭脂的描寫,寶玉說怡紅院的胭脂質量很好,可以當口紅也可以當胭脂,用量少,而且非常香。胭脂是古代女子必備的一款化妝品,甚至形成了特殊的古代胭脂文化,這兩個字也時常出現在古詩詞之中。

結語

雖然現在提到「藥妝」兩個字,很多姑娘們都會想到韓妝和日妝,其實早在古代,我國的女性就已經深受中醫藥學的影響,研製了諸多美容養顏配方。

隨着科技的進步,經過精純提煉的化妝品成為我們的日常用品,「蘇州胭脂揚州粉」已成為過去。而如今,我們也能欣喜看到揚州謝馥春、揚州戴春林、杭州孔鳳春呈現的復興之勢,也許這些帶着古人愛美情懷的化妝品,具有更加天然的原料和古典質樸的使用感受,這才是大家在重新接受它們的原因。[2]

目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