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民族
中國古代民族 |
中文名: 中國古代民族 匈奴部分: 以匈奴為代表 東胡部分: 以鮮卑、契丹為代表 突厥部分: 以突厥為代表 |
歷史上的古代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1]
目錄
分類
發展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南北朝時漢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主體被突厥消滅,分化為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維吾爾族。 党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先後被被漢人冉閔和鮮卑人屠族,導致羯族滅種。
特徵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着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
參考來源
- ↑ [ http://k.sina.com.cn/article_1460169451_57086aeb001006ty7.html],新浪網 , 2018-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