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地質調查局(英語: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縮寫為CGS)是中國政府全資擁有,研究中國的礦產資源的非營利機構。是中國自1999年恢復中國地質調查局以來最大的地球科學機構。目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管理的副部級事業單位[1]。
目錄
中國地質調查歷史
中國地質調查局起源於中華民國大陸時期[2]。1912年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正式設立地質科,1913年6月民國政府設「工商部地質調查所」。1916年2月,北洋政府農商部設立直屬的地質調查局。1916年7月,中國自主培養的第一批地質畢業生18人正式進入農商部地質調查局工作。1916年10月,地質調查局更名為地質調查所,實行獨立核算。。當時許多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在初期進行調查工作,如戴維森·布萊克。以及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299位地質工作者。
抗日戰爭時期,地質調查所先由北平遷往南京,後由南京經長沙遷往重慶。在這個時期,相繼發現或勘察了延長油田、玉門油田,在江西發現了一批鎢礦,在滇黔發現了鋁土礦,在雲南昭通、貴州水城發現了煤礦。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一五」計劃開始前後,國家經濟建設急需礦產支撐,李四光領銜籌劃,於1950年8月成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1952年成立地質部,領導和管理國家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統一安排並組織實施全國地質工作,李四光任地質部部長。1952年,國內高校調整地質專業設置,成立學科齊全的專業地質院校。至1966年,除部屬的北京地質學院、成都地質學院、長春地質學院外,全國已有20餘所高校設有地質系、煤田地質系、海洋地質系等。在1953~1966年的十餘年中,地質部門培養的各層次地質類畢業生已達7.5萬人,是1949年前培養的地質專業人才的100多倍,加上其他部門培養的地質人才,總數逾11萬人。其中,研究生占總數的0.75%,本科生占38.8%。1970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地質部改編為國家計劃委員會地質局。
改革開放之後,恢復了地質部。1982年,地質部更名為地質礦產部。1977~1996年總計培養各類地質畢業生30萬人。1998年成立國土資源部。1999年實施地質勘查體制改革,組建了中國地質調查局。 截至2016年10月,共有在職職工7549人。其中,擁有博士學歷的1423人,碩士學歷2392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9%和32%;擁有正高職稱的有1185人,副高級職稱1464人,分別占總人數的16%和19%。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16人,獲得「李四光學者」稱號9人,傑出地質人才33人,優秀地質人才58人。
視頻
中國地質調查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020中國地質調查局部分直屬事業單位招聘81人公告 ,搜狐,2020-04-01
- ↑ 乾貨!中國地質勘查的現狀與走勢!中國地質調查局 ,搜狐,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