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專業委員會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專業委員會成立於2005年9月,隸屬於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的專業學術團體組織。

目錄

本會宗旨

團結廣大從事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及相關學科的研究工作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研究和探討國內外有關城市安全與防災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為提高我國城市安全與防災水平作出貢獻

業務範圍

1.組織學術活動;2.加強同各專業委員會的合作;3.承辦專業委會辦的各項工作;4.承擔社會有關部門委託的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評審和諮詢;5.推薦優秀學術論文和城市安全與防災項目。

組織機構

本會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委員大會,由全體委員會選舉產生主任委員1名,副主任委員若干名,組成主任委員會履行委員會的職責。秘書辦理日常工作。

相關資訊

方東平:城市韌性——實體 · 社會 · 信息

2021年9月29日,作為2020/202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暨中國城市規劃學術季的重要活動之一,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安全與防災規劃學術委員會承辦的「專題會議二十一: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建設防災韌性城市」在線上成功舉辦。方東平教授作了題為《城市韌性——實體·社會·信息》的報告,主要從災害與韌性城市、城市的三度空間、清華大學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等三方面進行了分享。

方東平教授指出,談韌性離不開災害,沒有災害對城市的衝擊,就沒有韌性的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在過去的一二十年裡經歷了大量自然的、人為的、社會的各種各樣的災害衝擊,韌性對中國來說變的更加重要。目前關於韌性城市的定義各種各樣,2017年在《土木工程學報》上我們給出的定義是:

城市韌性是城市系統及其各子系統受到擾動時可以維持或者迅速恢復,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的能力。

這裡面有幾個關鍵詞,一個是擾動,擾動其實就是災害。另一個是維持或迅速恢復,受到擾動可以維持系統的運轉,可以儘快地恢復。當然,隨着研究和認識的不斷深入,這個概念也在不斷的深化,過一段時間可能就有更好的定義出來。

另外,我們可以用下圖來做一個解釋,韌性可以看成一個過程。在時間軸的左端,也即災害來臨之前做了很多的準備,以地震災害為例來說就是抗震設計,使城市工程能夠抵抗一定的災害打擊,但是不可能做到所有規模的地震都可以抵抗,特別是大地震發生之後,城市系統中不管是建築還是生命線系統還是其他的基礎設施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所以有一個功能下降的過程,縱軸則體現的功能。同時,災後生產、生活要恢復,所以恢復的快慢對老百姓和城市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韌性,相較於安全,最重要的一個不同,就是強調了恢復階段的一系列特徵。

研究城市韌性首先需要深刻理解城市。城市不是建築與基礎設施的簡單集合,人類的活動、信息的流通都是城市的重要組分,城市可以看做是由物理、社會、信息組成的「三度空間」。三度空間中最直觀的是物理空間,其涵蓋所有可見的除人以外的自然物體與人工物體,如自然環境、基礎設施、建築等。社會空間是城市區別於「建築群」的關鍵要素,是指人及人類活動所組成的空間,包括經濟、文化、教育、醫療等。同時,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城市的運轉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BIM(建築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系統)、大數據[1]人工智能[2]等技術日益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經歷城市化的同時,城市也在經歷着「信息化」,信息對於現代城市來說已經不可或缺。因此,除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外,現代城市還具有信息空間。信息空間是指各類信息流所組成的空間,包括人們之間的溝通信息、互聯網信息等。物理、社會、信息三度空間共同組成了整個「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