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井底之蛙
詳細解釋
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
定義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簡短精闢易記易用。並常常附帶有感情色彩,包括貶義和褒義,當然,也有中性的。成語多數為4個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語,有的成語甚至是分成兩部分,中間有逗號隔開。
來源
成語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其次在語言形式上,成語幾乎都是約定俗成的四字結 構,字面不能隨意更換,而習用語和諺語總是鬆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於四個字。
例如「快刀斬亂麻」、「九牛二虎之力」、「驢唇不對馬嘴」、「前怕狼,後怕虎」,這是常說的習用語;「百聞不如一見」、「真金不怕火煉」、「有志者事竟成」、「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是一些經驗之談,表示一個完整的意思,屬於諺語一類。
成語跟習用語、諺語是不一樣的[1]。
出處
如「功敗垂成」出自晉陽之戰,「完璧歸趙」出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破釜沉舟」出於《史記•項羽本紀》,「草木皆兵」出於《晉書•苻堅載記》,「一箭雙鵰」出於《北史•長孫晟傳》,「口蜜腹劍」出於《唐書•李林甫傳》,都是歷史上的故事。
如「狐假虎威」出於《戰國策•楚策》,「鷸蚌相爭」出於《燕策》,「畫蛇添足」出於《齊策》,「刻舟求劍」出
於《呂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於《韓非子•難勢》,都是古代的寓言[2]。
四字習語
在人民口裡常說的一些四字習用語也可以歸入成語裡來,如「咬文嚼字」、「拖泥帶水」、「陽奉陰違」、「不三不 四」、「心直口快」之類,與成語的結構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較少,還有三字成語,五字成語,六字成語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 欲速則不達」、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語一般所以用四個字,這與漢語本身句法結構和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有關係。
組成
絕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詞組成,例如「空中樓閣」、「鼎鼎大名」、「青出於藍」、「有聲有色」、「歡天喜 地」等都是四字成語。
少於四字的成語,如「敲門磚」、「莫須有」、「想當然」之類。
多於四個字的如「桃李滿天下」、「真金不怕火煉」、「心有餘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只許州官 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類,在成語中都占絕對少數。
由來
成語一共有5萬多條,其中96%為四字[3]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語。如「五十步笑百步」、「閉 門羹」、「莫須有」、「欲速則不達」、「醉翁之意不在酒」等。成語一般用四個字,這大概是因為四字容易上口。如 我國古代的詩歌總集《詩經》,就以四字句為多,古代歷史《尚書》,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後來初學讀的三、百、千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後兩種即全為四字句。《四言雜字》《龍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這雖然是訓蒙書,也足以說明四字句之為人所喜愛、所樂誦。古人有些話,本來夠得上警句,可以成為成語。只是因為改變為四字,比較麻煩,也就只好把它放棄,作為引導語來用。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意思很好,但因字數較多的關係,就沒能形成成語,我們只能視為警句,有時可以引入文章。而如「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就容易說,容易記,便可以成為成語。而同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百廢俱興」,因為是四個字,所以就成了成語。
相關圖片
視頻
成語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30年老教師整理:中考語文200個易寫錯的成語!超讚 ,搜狐,2016-12-1
- ↑ 最難說的話打一成語是什麼,學習啦 , 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