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

申遺城市: 南京、揚州、泉州、廣州等

運作進展: 正申報世界遺產中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也是由當時東西海洋間一系列港口網點組成的國際貿易網。海上絲綢之路在2012年已經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清單。

1992年開始籌劃申遺,2001年申報世界遺產文本上報國家文物局。2003年,國家文物局同意廣州等地遞交的捆綁申遺方案。2006年12月,泉州、寧波、廣州三城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自此至2012年11月,聯合申報城市數度擴增至九座城市,並再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根據申遺日程,2015年完成申報世界遺產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截止2014年,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共計11個省9座城市:南京揚州泉州、廣州、寧波北海漳州福州蓬萊高郵菱塘清真寺、普哈丁墓園、鄭和墓、南越國宮署遺址等50個申遺遺產點。[1]

目錄

遺產保護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一項持續時間2000多年、範圍覆蓋大半個地球的人類歷史活動和東西方文化經濟交流的重要載體,多起點、多航線,具有不同歷史年代的地位和作用,其歷史遺產自然納入"世遺"委員會的視野。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的說法源自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1年海絲綜合考察中,對泉州保存的眾多豐富多元原真度高的海絲歷史文化遺存的認可,及對其在海絲高峰期第一大港地位歷史作用的肯定。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認定為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是象徵性的榮譽認定,而非學術概念。學術上用"起點"易起分歧,實際上要用"某時期的主港"來準確描述。海上絲綢之路是由當時東西洋間國際主港,支線港餵給港,中轉港,補給港等分工緊密組成的洲際貿易網,在高潮期中國沿海很多港口都是其組成部分,分擔相應功能,當時貨物產品由內地匯聚到海岸線上的各大小渡口港口,然後再集中到泉州、廣州等主港裝上大船再運往海外。

申遺進展

1992年開始籌劃申遺。

2001年申報世界遺產文本上報國家文物局。

2003年,國家文物局同意廣州等地遞交的捆綁申遺方案。

2006年12月,泉州、寧波、廣州三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自此至2012年11月,聯合申報城市數度擴增至九座城市,並再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截止2014年,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共計九座城市,50個遺產點。根據申遺日程,2015年完成申遺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2015年3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南京召開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申遺工作會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出席會議並作重要講話。沿海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局的領導,已經列入海絲申遺預備名單的9城市的市政府領導,以及23個希望參與海絲申遺城市的代表和相關專業機構負責同志,共160餘人參加了會議。申遺工作會議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指出,"海絲"申遺在協調機制、學術研究、國際協作和保護管理等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和探討,不斷健全跨省市跨區域的溝通協調機制。

2015年8月10日浙江省文物局在杭州組織召開全省"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點遴選工作座談會。中國絲綢博物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以及寧波、溫州、舟山、台州、慈谿、龍泉、紹興等"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市、縣(市、區)文物行政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杭州、湖市文物行政部門應邀列席會議。省文化廳副巡視員、省文物局副局長吳志強出席會議並講話。

2015年8月18至21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赴海南海口、陵水、三亞等地,專題調研近年來海南省開展的重要考古項目及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進展情況。

2015年8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自治區文化廳專家組就欽州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項目遺產點開展了評估會,專家組對欽州"海絲"遺產點的申遺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評估,審讀"海絲"遺產點的儲備清單表格,並提出相關指導意見。

申遺城市

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城市:南京、揚州、泉州、廣州、寧波、北海、漳州、福州、蓬萊。

申遺省份: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南京

申遺牽頭城市:南京

南京、揚州等九大城市正聯手準備在2016年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南京舉辦的"鄭和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論壇上獲悉,寶船廠遺址、靜海寺等南京的部分遺址、遺蹟已被列入了"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預備地點。

"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於2015年3月27日在南京市博物館開幕,參展的九個城市--南京、蓬萊、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猶如"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各自放射出耀眼光芒。和南京一樣,其他八個城市這次也都拿出精品收藏,包括瓷器、玉器、珠寶、銅器、船模等各種"海絲文物"。

公元3-6世紀,六朝政權為了建立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國家的友好往來,形成了以建康為起點的東海航線,這為拓展和加強中國與東亞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六朝政權與東亞東南亞西亞等外國交往主要通過海路進行,建康都城成為各國文化交流方面的主要城市。佛教經義乃至佛寺建築就是在此時從建康傳入百濟(韓國)和倭國(日本)。

15世紀,明朝鄭和下西洋使南京成為鄭和下西洋造船基地和始發港,見證了海上絲路最後的輝煌。南京是鄭和下西洋的策源地、起終點和物資人員匯集地。永樂皇帝為表彰其出使西洋修建的天妃宮、靜海寺以及為下西洋興建的大型官辦造船基地龍江寶船廠等歷史遺存見證這一航海壯舉。

揚州

揚州:盛世大唐的"海絲"奇葩

歷史地位:唐代的揚州依託運河,瀕臨長江,面向大海,是南北物資的集散地、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

文物看點:揚州送來的海馬葡萄紋銅鏡很有意思。專家解讀稱,瑞獸紋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傳統紋飾,瑞獸早在商周時期已經是青銅器上的主要圖案,而葡萄最早來自西方,傳入中國後被賦予了"多子多福"的含義,兩種紋飾的結合,反映了中西文明的融合。

泉州

泉州:盛極宋元的東方大港

歷史地位:早在唐代,泉州就開始推行積極的海外貿易政策。宋元時期的泉州是中國重要的海船製造中心,曾被譽為東方最大的港口。

文物看點:泉州民間發現的《針路簿》,是沿海漁民們積累的航海經驗記錄,內容包括各地的潮汐規律、海上氣象的觀測方法、往返各地的航線信息等。

廣州

廣州:永不關閉的對外窗口

歷史地位:在兩千多年中,不管時代如何劇變,廣州始終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發揮着樞紐作用

文物看點:廣州的參展文物中,一件康熙年間的廣彩描金徽章花卉紋盤有着特殊的意義。它屬於當時廣州大量出口到歐洲的徽章瓷。歐洲來華的商人根據歐洲家族的要求,帶家族徽章圖樣板式到廣州,讓工匠進行描繪並燒制。一隻清代燒制的"廣彩徽章花卉紋啤酒杯"也很有趣,是當時廣州輸出去的、供歐洲人喝啤酒的專用杯。

寧波

寧波:東亞海域的商貿中心

歷史地位:寧波在"海上絲綢之路"占有獨特地位。早在隋代,寧波就是中國重要港口,八世紀開始出現的中日新航線,又使寧波與日本建立了更為便捷的海上聯繫。

文物看點:寧波送展的文物看點多多,一件日本遣唐使學問僧最澄的文牒最引人注目。唐貞元二十年(804),最澄等日本僧人在寧波上岸,前往天台山巡禮,獲得了這件文牒。專家介紹,這個文牒,猶如唐僧取經的"通關文牒",可以保證最澄這些東瀛僧人順利到達目的地天台山。

北海

北海:光彩奪目的南海明珠

歷史地位:廣西北海下屬的合浦縣,曾是我國古代重要港口城市。早在西漢,漢武帝就設置了合浦郡,並派遣使節遠航東南亞地區

文物看點:西漢時期的紅瑪瑙串珠、金花球手鍊、湖藍色玻璃杯、鎏金葫蘆形飾件……北海送展的文物極為精美。專家介紹,這些文物是漢代合浦港與海外進行商貿往來的重要見證。金花球手鍊很可能是從印度傳入的,而金花球的焊接工藝,則可能起源於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邁錫尼。

漳州

漳州:全球化初期映海明月

歷史地位:早在16世紀"海禁時代",漳州月港就成為國際貿易港口,從月港出發的海上航線,能夠與歐洲人開闢的新航路相連接。

文物看點:漳州送展的文物種類繁多,包括西班牙荷蘭墨西哥等國的銀幣。著名的"南澳一號"古沉船共打撈出10000多件瓷器,其中8000 多件是漳州窯瓷器。展品中,一件外形獨特的"漳州窯五彩花卉紋軍持"引起記者注意。專家介紹,"軍持"是一種盛水器,是伊斯蘭教徒盛水洗手的用具。"海上絲綢之路"上有很多伊斯蘭國家,"軍持"見證了穆斯林商人參與"海絲"貿易的歷史。

福州

福州:東南福地的控海咽喉

歷史地位:早在兩千多年前,福州就與海上絲綢之路發生了聯繫。鴉片戰爭使福州成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

文物看點:福州展出的文物精品中,有一件南宋女子提花開襠褲,是宋代福州絲綢貿易的重要物證。南京服飾史專家黃強介紹,這種褲子一般是貴族婦女在家中臥室所穿,主要還是為了如廁方便。如果出去,外面是必須要穿上裙子遮擋的。

蓬萊

蓬萊:中原文明的海上門戶

歷史地位:山東蓬萊,也就是古登州,與朝鮮、日本隔海相望,早在隋唐時期就是我國北方第一大港。

文物看點:蓬萊參展文物中,最有特色的是一件元代白釉醬花龍鳳紋罐,這是水下考古時發現的元代磁州窯精品,本來是銷往朝鮮半島的。

申遺遺產點

南京:六朝都城遺址、道場寺遺址、明代都城遺址、靜海寺、天妃宮、龍江寶船廠遺址、鄭和墓、浡泥國王墓、淨覺寺、鄭和府邸舊址、洪保墓、大報恩寺遺址。

揚州:高郵菱塘清真寺、普哈丁墓園、仙鶴寺、大明寺及鑒真紀念堂、揚州城遺址、文峰塔鑒真東渡遺存、江都波斯莊白塔河及其支流波斯河歷史河道。

泉州:泉州天后宮、萬壽塔、六勝塔、石湖碼頭、美山碼頭、文興碼頭、九日山祈風石刻、真武廟、磁灶窯系金交 椅山窯址、開元寺、伊斯蘭教三賢 四賢墓、清淨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濟門遺址、洛陽橋

廣州: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光孝寺、懷聖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明清古碼頭遺址)

寧波:永豐庫遺址、漁浦門碼頭遺址、保國寺、天童寺、阿育王寺、慶安會館、天一閣

北海:合浦漢墓群、大浪漢城址、草鞋村漢城址

漳州:龍海月港遺址(豆巷古街、臨江古街)、平和南勝窯遺址、華安東溪窯遺址

福州:迥龍橋與邢港碼頭、東岐碼頭、聖壽寶塔、懷安窯址、恩賜琅琊郡王德政碑與天妃靈應之記碑

蓬萊:蓬萊水城、蓬萊閣、天后宮、龍王廟

價值意義

"海上絲綢之路"是相對陸上絲綢之路而言,作為古代中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到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宋元時期東西方世界格局的變化,航海技術的突破和空前經濟貿易訴求使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中國的絲綢、陶瓷、香料、茶葉等物由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國南海、波斯灣、紅海,運往阿拉伯世界及亞非其他國家,而香料、毛織品、象牙等等物產則從海外帶到中國。

海上絲綢之路自明朝海禁後就走到了盡頭,從海絲的興衰史中,可以看到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傑出成就,也能看到其與國家興衰榮辱相伴的經驗教訓。從海上絲綢之路的演變上,以史明鑑,可以看出海洋及海洋航海貿易對大國和文明興衰的深刻影響,也可以看出商業力量是如何推動國家政策的變化,以及國家和民間商業力量如何合力應對國際間的競爭,這些對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積極意義。

在新的國際形式下中國倡導建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富含軍事意圖與地緣政治意圖的發展戰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構建和平穩定周邊環境的戰略舉措,是中國與東盟之間開拓新的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的戰略契合點,有利於擱置爭議、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推動構建和平穩定、繁榮共進的周邊環境;也是新形勢下中國應對挑戰、用開放倒逼改革的重要途徑;還是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深遠謀劃,不僅有助於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人文交流等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而且對促進區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將大大拓展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空間,為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並最終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實現互利共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