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家
中國畫家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
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1] 。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2] ,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1914年,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夏日[3] 。。
中文名 :中國畫家
出生地 :中國
外文名 :Chinese painter
目錄 : 1黃賓虹 : 2徐悲鴻 : 3齊白石 : 4劉海粟 : 5張大千 : 6林散之 : 7張擇端
目錄
1黃賓虹
(1865-1955)
現代傑出畫家。名質,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號賓虹、別署予向、虹叟、黃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幼喜繪畫,課餘之暇,兼習篆
刻。6歲時,臨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冊,1887年赴揚州,從鄭珊學山水,從陳崇光(若木)學花鳥。後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報社、書局任職,從
事新聞與美術編輯工作;後轉做教育工作,先後任上海各藝術學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術學院任教。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華東分會副主席。他的技法,行
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 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用筆如作篆籀,洗耳恭聽練凝重,遒勁有力,在行筆謹嚴
處,有縱橫奇峭之趣。七十歲後,後畫作品,興會淋漓、渾厚華滋;喜以積墨、潑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層層深厚,氣勢磅礴。所謂「黑、密、厚、重」的畫
風,正是他顯著的特色。他的書法「鐘鼎」的功力較深。其著作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古畫微》、《畫學編》、《金石書畫編》、《畫法要
旨》等,與鄧實合輯《美術叢書》並有輯本《黃賓虹畫語錄》。 由於其在美術史上的突出貢獻,在其90歲壽辰時,國家授予其「中國人民優秀的畫家」榮譽稱號。是
20世紀傳統中國畫(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四大家之一。有「再舉新安畫派大旗,終成一代宗師」之譽。
2徐悲鴻
1895--1953
江蘇宜興屺亭橋人,中國現代美術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第一任中央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的一生,以他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傑
出的藝術成就和對中國美術事業的卓越貢獻,深為世人敬仰。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並陳列有徐悲鴻的學生及
當代著名書畫家吳作人、李可染、黃胄、沙孟海、費新我等書畫作品。開館以來,已接待觀眾十餘萬人次,黨和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喬石、宋平,書畫界名人錢紹
武、廖靜文、尹瘦石等,以及許多海外朋友,都曾光臨本館。現被命名為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宜興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宜興是徐悲鴻的故鄉,宜興人民為家鄉哺育出這樣卓越的藝術大師而感到光榮、自豪。徐悲鴻的光輝業績永載史冊,並將永遠激勵家鄉人民奮發向上,開拓前進。
3齊白石
(1864--1957)
我國二十世紀著名畫家和書法篆刻家。湖南湘潭人, 原名純芝,字渭清,蘭亭,後改名璜,字萍生,小名阿芝,號白
石、白石翁、老白、又號寄萍、老萍、借山翁、杏子塢老民、齊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等,別號借山館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
齊白石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麼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
養家。那時雕花,差不多千篇一律,他突破陳規,"造出許多新的花樣"。人稱 "芝木匠",1882年他給一家雕花,在主顧家"無意間見到一部乾
隆年間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非常高興,一幅一幅地勾影,足足畫了半年。 1888年,齊白石27歲時開始繪畫生涯,先後從蕭鄉陔
、文少可、胡沁園、譚溥等人學畫,從陳作堝讀書,從王湘綺攻讀詩文,任龍山詩社社長。1902年起,出遊陝西、北京、江西、廣東、廣西。
七年間"五出五歸",得見名山大川,畫風由工轉寫,書法由何紹基體轉學魏碑,篆刻由丁、黃一路改學趙之謙體。1917年二進北京,結識陳
師曾、姚茫父等,次年返湖南。1919年定居北京,從陳師曾勸,始行變法。1926年應林風眠聘於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任教。1936年游四川。
1937年自加兩歲。60歲後定居北京,以篆刻賣畫為生。這時期他與梅蘭芳相識,第一次碰面時,齊白石為梅蘭芳畫草蟲,梅蘭芳則為齊白
石唱一段貴妃醉酒。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表示"畫不賣與官家"。1946年重操賣畫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舉辦個展,並應徐悲鴻聘
,任北平藝專名譽教授。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
稱號。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學院授予"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獲世界和平理事會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金。1957年,擔任北京中國
畫院名譽院長,同年9月16日謝世。卒年95歲。
齊白石是在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他跨越了兩個世紀,活到將近百歲。繼清末民初海派畫家之後,他把傳統中國畫推到了一個
新的高峰。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拔翠。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1963年被世界
和平理事會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同年於中國美術館舉辦《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誕生100周年紀念展覽會》。1983年底至1984年1月於
中國美術館舉辦《紀念齊白石誕辰120周年作品展覽》。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齊白石作品選集》、《齊白石作品集》、《齊白石
山水畫選》等問世。
4劉海粟
(1896—1994)
是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美術史家、畫家。江蘇省武進縣青雲坊村人。劉海粟6歲讀私塾、酷愛書畫。14歲到上海,入畫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畫傳習所學西洋畫。1912
年11月在上海乍浦路創辦現代中國第一所美術學校--上海國畫美術院(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前身),任校長,招收了徐悲鴻、王濟遠等高材生,並衝破封建勢力,首
創男女同校,增加用人體模特和旅行寫生。1918年到北京大學講學,並第一次舉行個人畫展,收到蔡元培、郭沫若的稱讚。
1919年他到日本考察繪畫及美術教育,並出席日本帝國美術院第一次美展開幕式,回國後創辦天馬會。1920年10月代表中國新藝術界,赴日本參加帝國美術院開幕大
典,和日本畫家藤島武二、滿國古四郎、橋本關雲等交遊論藝,其油畫作品備受日本畫壇重視和推崇,被稱為"東方藝壇的獅"。
回國後,充實了美術院的課程和設備,成為當時國內美術最高學府,並著有《米勒傳》、《塞尚傳》,介紹西洋藝術,頗有影響。
1927年受軍閥孫傳芳迫害通輯,逃亡日本。朝日新聞社曾為他在東京舉行畫展。1938年春回上海,應上海中華書局之邀,寫成八十萬言的巨著《海粟叢書》六卷,分
《西畫苑》、《國畫苑》、《海粟國畫、海粟油畫》三部分,畫論精闢,廣為流傳。
5張大千
(1899~1983)
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名權,後改作爰,號大千,小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於四川省內江縣。先世廣東省番禺縣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遷蜀,卜居內江。父張懷
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氏友貞,善繪事,姊名瓊枝,亦善畫。兄弟10人,二兄張澤,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
張大千排行第八,7歲啟蒙課讀,9歲習畫,12歲能畫山水、花鳥和人物,見者呼為神童。13歲就讀於新式學堂,至19歲與仲兄張澤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
1919年,返上海,拜曾熙為師,因未婚妻謝舜華去世,痛而在松江禪定寺出家,法號大千。3月後還俗,奉命歸川,與曾慶蓉結婚。婚後重返上海,從師於李瑞清,
曾、李二師以清末遺老提倡書法、繪畫,對他影響頗深。曾熙始為他取名曰「猨」(亦寫作蝯),省作爰。張大千在上海結識吳昌碩、黃賓虹、王震、馮超然、吳觀
岱、吳待秋、吳湖帆、鄭午昌等。1924年,在上海首次舉行個人畫展。1929年籌辦全國美展,任幹事會員。1931年,與兄張澤一同作為唐宋元明中國畫展代表赴日
本。次年,全家移居蘇州,住網師園。其時,張大千潛心於歷代名家傑作,尤沉酣於石濤,凡能得見,靡不心摹手追。1933年,應南京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藝術系
主任徐悲鴻之邀,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轉年即辭職,專事創作。1936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張大千畫集》,徐悲鴻作序,推譽「五百年來一大千」。1938年,
經上海、香港返蜀,居青城山上清宮,臨摹宋元名跡。1940年,赴敦煌莫高窟臨摹歷代壁畫,前後共計2年零7個月,共臨摹276幅,並為莫高窟重新編號。1943年,出
版《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敦煌之行,轟動了文化界,促進了藝術家、史學家對發掘敦煌寶藏的興趣。抗戰勝利後,張大千的作品先後在巴黎、倫敦、日內瓦和國
內各地展出,聲名大震。1949年,暫居香港,游台灣,次年應印度美術會之邀赴新德里舉行畫展,並留居印度大吉嶺年余,其間曾去阿旃陀石窟臨摹壁畫,以之與敦
煌莫高窟壁畫作比較研究。在印期間所繪作品多精細工筆,且有《大吉嶺詩稿》1卷。1951年返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在聖保羅購地150畝,建
中國式莊園——八德園,留居17年。1955年,所藏畫以《大風堂名跡》4冊在日本東京出版。1956年,首次歐洲之行,赴法國與畢加索會見。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
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相繼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辦
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舊金山,修園名曰環篳庵。居美10年,是張大千創作的鼎盛期。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四十年回顧展。1973年,捐贈作品108幅給台北歷史博
物館。1974年,獲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名譽人文博士學位。1978年,移居台北,於台北外雙溪築摩耶精舍。晚年思鄉而不得歸,於1983年4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中國古代十大畫家:顧愷之、李思訓、王詵、米芾、米友仁、李公麟、倪瓚、王紱、徐渭、朱耷。
顧愷之(348— 409 )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
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
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李思訓(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傑出畫家。字健。漢族,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孝斌之子。以戰功聞名於時。曾任過武衛大將軍,世稱「大李將
軍」。唐武德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並進爵為王。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淵命叔良率五軍擊之。叔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後被贈左翊衛大將軍、靈州總管,
諡曰肅。
王詵(1036-1093後,一作1048-1104後)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後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二年(1069)娶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
尉。元豐二年,因受蘇軾牽聯貶官,落附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元佑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卒,贈昭化軍節度
使,諡榮安。能書畫屬文,工於棋。其詞音調諧美,語言清麗,情致纏綿。
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吳人,祖籍太原。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精於鑑別。曾
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米友仁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的長子,深得宋高宗的賞識,他承繼並發展米芾的山水技法,奠定「米氏雲山」的特殊表現方式,就是以表現雨後山水的煙雨濛濛、變幻空
靈而見稱。其父子二人有大、小米之稱。早年以書畫知名,北宋宣和四年(1122)應選入掌書學,南渡後備受高宗優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閣直學士,高宗趙構曾命
他鑑定法書。但對鑑別書畫「往往有一時附會迎合上意者」。工書法,雖不逮其父,然如王、謝家子弟,卻自有一種風格。
李公麟 (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廬江郡舒州(今安徽桐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
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
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倪瓚 (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居士、雲林子,或雲林散人,別號荊蠻民、淨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閒仙卿、幻霞子、東
海農、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江蘇無錫人。倪瓚博學好古,家雄於財,四方名士日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家財給親
故,未幾兵興,逃漁舟以免。入明,黃冠野服,混跡編氓。工詩畫,畫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閣集》,與黃公望、王蒙、吳鎮為元季四家。
王紱 明](一三六二至一四一六)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後以字行。號友石,別號鰲里、又號九龍山人、青城山人,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少為弟子員,永樂初以善畫蔫,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以墨竹名天下,得石室(文同)、橡林(吳鎮)遺法,為明朝第一。山水師王蒙、倪瓚自有一種風度,
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徐賁)、天游(陸廣)之上,而與蒙並駕。長江遠山,叢篁怪石,有意所適,無不妙絕。作家士氣皆備,然其人品特高,能不為藝事所役,雖
片紙尺縑,苟非其人不可得也。嘗月夜聞鄰笛,乘興畫幅竹訪遺之。其人乃大賈,喜甚,與羢綺各二,更求配幅。紱笑曰:「我為簫聲訪,汝以簫材報。汝俗子
也。」索前畫裂之。博學,工詩。卒年五十五。
徐渭(1521—1593)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
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
官宦等。
朱耷(約1626年—約1705年)明末清初畫家,明朝宗室。號八大山人,又號雪個、個山 、入屋、驢屋等,入清後改名道朗,字良月,號破雲樵者,漢族,南昌(今屬
江西)人 。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繪畫以大筆水墨寫意著稱,並善於潑墨,尤以花鳥畫稱美於世。在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大氣
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林散之
6林散之
林散之(1898年11月20日-1989年12月6日),原名林霖,又名以霖,字散之,號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清光緒二十四年夏曆十月七日生於江蘇省江浦縣烏江橋北
江家坂村(今屬南京市浦口區),祖籍安徽和縣烏江鎮七棵松村。建國初,林散之當選安徽省第一屆人民大會代表,曾任江浦縣(時屬安徽,現改名為浦口區)農田
委員會副主任、江浦縣副縣長。六十年代初入江蘇省國畫院任專職畫師。曾為江蘇省國畫院一級美術師、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
名,趙朴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林散之也被稱為「當代草聖」。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2歲。
林散之,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朴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辭世,終年90歲。林散之是「大
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十年寒燈苦學,滋養了其書之氣、韻、意、趣,使之能上達超凡的極高境界。也因其書具有超凡脫俗的境界、深邃雋永
的意韻,才能使書界中人對之品賞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認識愈深。他對現代中國書法藝術事業的貢獻,真可謂「功莫大焉」。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
大師、詩人、畫家,後人為其建立了紀念館和藝術館。
1984年5月15日,日本書道訪華團拜訪林散之,團長、日本書壇巨孹青山杉雨敬題「草聖遺法在此翁」為贈。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發表《草聖遺風在此
翁》評介文章。林散之「當代草聖」之稱從此傳頌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腦動脈及全身主動脈硬化,多次住院療養,每當稍有好轉,他便吟詩或作
書、作畫。1988年九十一歲時,他向故鄉江浦縣捐獻歷年書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畫四十幅及所藏古硯兩方,江浦縣為建書畫陳列館於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
病情進一步惡化。他自知命數將盡,一天上午起床後突要紙筆,寫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與世長辭,終年九十二歲。
林散之的父親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誠厚、無意功名的讀書人,其個性與學養對林散之有直接的遺傳與影響。林散之三歲即喜寫寫 畫畫,五歲能對物寫生,六歲入塾讀
書。自此至十三歲,七年間讀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經典及《左傳》《古文觀止》《詩經》《毛詩》《唐詩》等,又習作文、屬對、作詩,習字則從描紅
入手,繼臨顏、柳名碑,十二歲已能為鄰居寫春聯。課餘又寫生,或鈎摹《繡像三國演義》《繡像水滸傳》中人物,大膽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頑皮,童年時鬧出不少
趣事。
林散之
林散之十四歲時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艱難。此後,他發奮求學,先從和縣陳姓廩生讀書,繼去南京從張青甫學畫人像。十六歲時因瘡疾返鄉。詩文請教廩生范柳堂,
書法從師範培開,並習武強身,十八歲應聘在和縣姐丈家教書,並從張栗庵學詩及文辭,盡讀其藏書,書法亦獲其指授。十九歲娶趙姓女,次年,趙氏病故。二十一
歲時大病垂危,幸張師精醫道,獲救。二十二歲被全椒富戶盛家選為婿,妻盛德粹賢淑達理,善治家,使其專心文藝,相伴數十年,感情甚篤。
林散之二十三歲時分得祖產水田近四畝,宅後山地數畝和原住房十間。又購周圍荒崗,闢為果園,並植大量樹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時,其詩書畫已頗有名
聲。
二十六歲時,他着手編著《山水類編》,至二十九歲時完稿。三十二歲時,經張栗庵介紹,辭去教書工作,赴上海從黃賓虹學畫山水,至三十四歲,因家中經濟困難,還鄉,仍教書。當年秋,家鄉水災,他挺身而出,義務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擁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歲。遵黃賓虹教導,為師造化,孤身作萬里游,得畫稿八百餘幅,詩近兩百首。次年撰成《漫遊小記》,連載於上海《旅行雜誌》。1936年游
虞山、揚州等地。1937年游黃山,得詩十六首,畫稿若干幅。
林散之草書
1938年,家鄉為日寇侵占,林散之舉家逃難,數年間,隨身攜詩稿、碑帖與筆墨紙硯,流浪中仍作詩書畫不輟。1945年抗戰勝利,他不勝慨嘆,曾作詩十九首記之。
解放後,林散之於1951年被選為江浦縣人代會常委,作為國家幹部在江浦工作、生活了十二年。其間於1956年出任江浦縣副縣長,1958年當選為南京市政協常委,
1959年當選為江蘇省政協 委員。1963年,他正欲退休時,江蘇省國畫院聘其為專職畫師,遷居南京,與畫家錢松岩同住一幢兩層樓房,林宅在樓下。從此,專心書畫
創作,成果日豐。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歲時,夫人病逝,林悲拗萬分,頓使雙耳失聰。是年,「文革」運動爆發,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來往於南京、揚州、烏江兒女間,如此經歷
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節除夕,他在烏江鎮浴池洗澡,不慎跌人開水池中,全身嚴重燙傷,救治四個月始愈,右手五指粘並,幸被搶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
尚可執筆,因自號「半殘老人」。
1972年,為慶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國》日文版雜誌擬編發「中國現代書法作品選」特輯。評選中,他的草書條幅《毛主席詞·清平樂會昌》得到郭沫若、趙
朴初、啟功等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書名初震。是時他七十五歲。次年元月,《人民中國》第一號出版,其作品單獨列於特輯首頁,在日本引起巨大反響。此後,日
本書道界的訪華團體來中國,都以能拜會林散之為榮,對其書推崇備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1975年,他應榮寶齋之邀去北京,以其詩集《江上詩存》手稿
奉請趙朴初、啟功教正。趙為作頌詩,啟功為撰序文,給予極高讚譽。四年後,南京教師進修學院為之刊印三千冊,從此流傳海內外!
林散之第一草書
由於林散之在藝術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會影響, 1978年,他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書名大震後,他創作更勤,應人索請或參加展覽,大量作品流傳四方。
全國第一、二、三、四屆書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此外,1980年,先後在南京、合肥舉辦個人書畫展,展出作品一百四十件。1982年,又在南京舉辦其祖孫三代書畫
展。
數年間,林散之又創作了多幅巨製。如1980年他八十三歲時以丈二宣整幅作草書橫披《自作詩·論書》,雄肆蒼渾。1987年他九十歲時又以丈二宣整張作行草書條幅《自作詩·看長江大橋工程》,端秀蒼勁。同年又為峨嵋山重修金頂書「金頂」二字,字徑約二尺。又為福建媽祖廟以隸書寫「和平女神 海峽之島」八個大字,每字均用整張四尺宣寫成。其巨作之雄風雅韻,感人至深,嘆為觀止。
1977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書毛主席《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念奴嬌·鳥兒問答》合冊。1981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林散之書畫集》。1985年,安徽黃山書社出版《林散之詩書畫 選集》,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林散之書法選集》。1986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其草書《論書詩卷》。
1984年5月15日,日本書道訪華團拜訪林散之,團長、日本書壇巨孹青山杉雨敬題「草聖遺法在此翁」為贈。同年,北京《瞭望》 周刊四十七期發表《草聖遺風在此翁》評介文章。林散之「當代草聖」之稱從此傳頌四方。
林散之暮年患腦動脈及全身主動脈硬化,多次住院療養,每當稍有好轉,他便吟詩或作
書、作畫。1988年九十一歲時,他向故鄉江浦縣捐獻歷年書法精品一百七十件、畫四十幅及所藏古硯兩方,江浦縣為建書畫陳列館於求雨山。1989年7月病重。10月,
病情進一步惡化。他自知命數將盡,一天上午起床後突要紙筆,寫下「生天成佛」四字。至12月6日,與世長辭,終年九十二歲。
林散之先生為何會葬在采石磯呢?一是林散之先生終身欽慕李白的人品和才藝。1982年清明節,林先生曾為遲逝的盛夫人題寫過一篇墓記:「翠螺山色陽晴變,揚女
潮聲近近連;身後一杯平靜土,共君永此傍青蓮。」(翠螺山即采石磯,李白為青蓮居士)。把墓地選正在太白樓之側,取詩仙為鄰,詩書兩絕,成萬世嘉話;二是
林散之本籍為安徽和縣烏江,出生於南京江浦烏江(此烏江即項羽自刎處,兩個烏江雖分隔兩省,其實只相距13公里),取采石磯隔長江工具相望。林散之生前曾十
數次登臨采石磯,尋訪前人遺址,面臨滾滾長江,遙望家鄉,寫生做畫,抒情賦詩,情無所系。采石磯正在林先生心外屬其家鄉範圍。
7張擇端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琅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
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異,其
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着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着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
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着楊柳雜花,轎後跟着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
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
相接,或縴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
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鈎住橋樑,或用麻繩挽船,或忙着放下桅杆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
着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
營,還有醫藥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彩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
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
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
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
特徵。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 詞條標籤: 畫家 中國 藝術家
視頻
中國手指畫家:韓隱上傳於 2021-09-06
參考來源
- ↑ 宜興徐悲鴻紀念館,座落在宜興亦園內,1988年10月26日開館,著名書畫家吳作人題寫館名,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19-10-8
- ↑ 館內常年陳列徐悲鴻生平介紹及其書畫作品,豆丁 - https://www.docin.com/...- 2012-11-17
- ↑ 1914年,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夏日,搜狗問問 - wenwen.sogou.com/z... - 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