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是中国科学院下设的研究机构,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北京林业大学内)。半导体所成立于1960年[1],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半导体研究组”(隶属于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所的研究领域覆盖半导体理论、材料、器件及其应用,下设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半导体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等十五个研究部门。
目录
历史沿革
1956年1月,国务院开始编制《1956~1967年科技发展规划》(《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组织,范长江任科学规划小组组长主持实际工作。3月14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立了以陈毅为主任的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并邀请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以拉札连柯为首的18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的制定工作。在规划中,将“计算机、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列为四大紧急措施。到1956年6月中旬规划会议结束,中国科学院根据规划会议精神,将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电学组扩建为半导体研究室,任命王守武为研究室主任。研究室设立了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光热电三个组,并以半导体(锗)电子器件为主攻方向。
1956~1960年间,陆续加入半导体研究室的专家有王守武、汤定元、成众志、吴锡九、王守觉、林兰英等。另外,中国科学院还向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发出邀请,请他们派出科研人员到半导体研究室共同开展半导体研究。当时来到半导体所参加研究工作的主要有熊子璥、吴汝麟、戴春洲、武尔祯、李卫、刘颖等四十余人。
这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有:
- 1957年下半年,中国第一根锗单晶。
- 1957年底,中国第一批锗合金结晶体管,型号定为“Π6”(苏联型号)。
- 1958年7月,中国第一根硅单晶。
- 1958年8月,中国第一批锗合金扩散晶体管,型号定为“Π401”。
- 1958年,为了配合研制109乙机的需要,物理所半导体室组建了一个附属工厂——109厂,专门生产109机所需的二极管,这是我国最早的晶体管生产厂。建厂初期,半导体室的科研人员亲自到厂里指导工人操作。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工厂的主要操作都由手工完成,因此能够供应的晶体管很少。到1959年2月,共生产六千余只晶体管,其中封装好的一千余只。到1963年底,109厂才生产出109乙机所需的全部锗晶体管。
1959年5月,物理所开始了把半导体研究室扩建为半导体研究所的准备工作。成立了办公、后勤机构,将物理所图书馆有关半导体的书籍分拣出来,成立了“半导体图书馆”,并在中关村建设半导体研究所的新楼。但后来新楼建成,又改由物理所占用,半导体所留在物理所原址——大取灯胡同9号。
1960年9月6日,半导体所正式成立。首任所长为宋之春,王守武任主管业务的副所长。1961年宋之春调往新疆科委,杨刚毅(力学所副所长)代理所长到1962年,刘再生自山东科委调任半导体所所长。建所时,所内共有正副研究员6人,正研究员是王守武、林兰英,副研究员是成众志、汤定元、兰继喜和王守觉。当时半导体所共设五个研究室:
- 一室(材料室),主任林兰英。
- 二室(器件室),主任王守觉。
- 三室(测试室),主任王守武[2]兼,副主任庄蔚华。
- 四室(电子室),主任成众志。
- 五室(光电室),主任汤定元。
另有负责中间试验和批量生产的109厂和七(温差电)、八(化学)、九(物理)三个组,分别由五、一、三代管。
1968年,半导体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四研究院,至1975年划回中国科学院。
视频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道客巴巴,
- ↑ 王守武院士,中国科学院,20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