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LMB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6年12月,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瞄准国际海洋科学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以南海近海、岛礁及深海为重点研究区域,以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为主线,围绕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形成机理、生态安全机制、岛礁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原理与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开展具有明显热带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生态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深耕南海,跨越深蓝”,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热带海洋生物与生态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国家在南海生态安全、海洋权益维护[1]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需求。

目录

1. 实验室发展历史

重点实验室2011年评估为良好等级,2014年和2019年经评估考核为优秀等级,获得择优支持。

2. 主要研究方向、内容及发展目标

1)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生态过程

研究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变动规律,阐明关键海洋生物类群地理格局动态变化特征、机理及其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探究海洋生物生产力时空分布格局及其调控机理,揭示海洋生物生产过程与生物资源形成机制;重点研究关键种群的变动对南海生物资源产出的影响及其机理,弄清生物资源变动与生物生态适应的关系;探索典型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动及循环的过程与机制,系统阐明关键海洋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

2)海洋生态环境变动与生态安全

研究热带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探究近海富营养化的机理,揭示富营养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程与机制;阐明近海环境中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近海生态系统[2]的中累积规律、传递过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岛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创建全息多格局岛礁生态系统修复理论和模式,探究岛礁次生生态系统抚育和养护技术,构建海岛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为海洋生态安全和岛礁国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3)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理论与技术

运用现代海洋生物学理论和生物技术,发展热带海洋生物种质保存、种苗选育、病害控制和健康增养殖工程理论和技术;阐明南方海区主要海水养殖物种的种质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理;构建热带海洋经济动物健康增养殖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一批特色、优良新品种的产业化养殖,致力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与南海岛礁生态系统的修复策略。

4)海洋生物活性与功能物质的利用原理与技术

充分利用南海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开展热带海洋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活性与功能物质的利用技术研究。以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新颖功能小分子的发现和形成机制、海洋生物功能大分子的绿色利用技术突破为关键科技问题,建立海洋生物功能物质利用的创制平台,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绿色功能产品、酶制剂和创新药物等,并促进其产业化,提高我国海洋药物及重要功能生物产品综合研发的国际竞争力。

3. 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目前在编(含项目聘用)职工153名,其中正高职称人员52名(含项目聘用10名),副高职称人员54名(含项目聘用15名),中级职称人员47名(含项目聘用10名)。实验室支撑及管理人员3名,劳务派遣人员25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7名。实验室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中科院特聘研究员核心骨干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名,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青年项目1名,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4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国家百千万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BR计划12名,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员8名,广东省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2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3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7名,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6名,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13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新星7名。实验室基本形成了一支以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科学家为中坚力量、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

4. 科研工作概述

近5年,实验室共承担科研项目623项,总经费15.34亿,实到经费9.04亿元。先后主持中科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1项、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2项、国家基金重大项目1项、基础科学研究中心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杰出青年项目6项、优秀青年项目3项。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项,其中国家最高表彰1项(2018)、全国创新争先奖2项(2017,2020)、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2019)、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1项(2019)、广东省科技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2020)、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20)、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21)、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2017)、以及广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21)。以实验室为主要研究单位发表SCI论文820篇,其中1区论文129篇,2区top及2区论文272篇,自然指数收录的高水平论文34篇;获得授权专利291项(含国际专利14项);成果转让5项;编写专着7部,参编15章。

5. 学术交流情况

为开拓视野,活跃学术思想,诱发创造思维,重点实验室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访讲学,鼓励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积极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究。使实验室科研人员与研究生把握国际科学前沿、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建立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同时欢迎客座科研人员来所交流学习,实现科研合作及交叉研究。至2021年12月,已主办或协办各类学术会议111次。共167人次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访问,345人次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实验室访问。实验室欢迎海内外高校院所的青年博士前来合作开展研究,逐步培养独立工作能力,鼓励并支持博士后申请中国博士后基金、中科院王宽诚博士后奖学金、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基金等各级各类重要项目,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欢迎在职科研人员继续深造,交流经验。目前实验室在站博士后24名,博士后研究进展成果显着。

6. 开放运行管理

LMB重点实验室拥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室空间,主要分布于所内3栋大楼内,共有面积4109.5m2,其中实验室面积2646.5m2,办公室面积1463m2。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开展学术工作的实际要求,合理分配空间,并使各方向尽量集中,为仪器共享及日常学术交流提供便利。同时,在依托单位的关怀下,实验室正在积极规划南沙园区的搬迁工作,力求继续改善科研人员的实验条件,增加工作与学习的空间。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先后购置了包括流式细胞分选仪、飞行时间质谱仪、元素-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蛋白质组分析系统、激光共聚焦超高分辨率显微镜、7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数字流式影像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目前,实验室拥有万元以上设备1100多台套,价值1.45亿元(其中30万元以上设备价值5500多万元)。2020年度运行8300多个机时,实验室所有大型仪器设备均纳入依托单位仪器中心统一管理,均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培训上岗,负责操作和维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