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代號「921工程」,是中國空間科學實驗的重大戰略工程之一,於1992年9月21日由中國政府批准實施。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發展戰略實施,發射載人飛船,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突破航天員出艙活動技術、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等。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

目錄

目錄

工程簡介

發展概況

工程進展

系統組成

發展戰略

工程領導

工程意義

工程簡介

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2010年9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批准《載人空間站工程實施方案》,載人空間站工程正式啟動實施。

載人航天工程實行專項管理機制。設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作為統一管理工程的專門機構和組織指揮部門,也是工程兩總和重大專項領導小組(一組)的辦事機構。辦公室對內行使工程管理職能,在工程兩總直接領導下,負責組織指導、協調各任務單位開展研製建設和試驗任務,統籌協調工程13個系統的110多家研製單位、3000多家協作配套和保障單位的有關工作,在技術方案、科研計劃、條件保障、質量控制、運營管理上實施全方位、全過程、全壽命的組織管理。辦公室對外代表中國政府與世界其他國家(地區)航天機構和組織開展載人航天國際合作與交流。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安全返回地面,實現了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標誌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戰略目標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重要進展。

發展概況

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即於1971年4月提出),並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然而,中國在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後,認為無論是在研製隊伍、經驗方面,還是在綜合國力、工業基礎方面搞載人航天都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個項目就擱到了一邊。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後,開始了東方紅二號、 東方紅二號甲、東方紅三號等多顆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

進入80年代後,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製和發射能力。

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92年9月21日,中國政府批准 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並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載人飛船則由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為主來進行研製。「921工程」正式上馬時中央就提出了「爭8保9」的奮鬥目標, 即1998年要在技術上有一個大的突破,1999年要爭取飛船上天。中國 唐家嶺 航天城,為中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完成載人航天的任務做了物質條件的保證。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着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1世紀

2001年1月1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二號飛船。

2002年3月2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了「神舟」三號飛船。2002年12月30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神舟」四號無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中國自行研製的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9時09分50秒,「神舟」五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首次進行載人航天飛行。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38歲的 楊利偉。他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太空中圍繞地球飛行14圈,經過21小時23分、60萬公里的安全飛行後,他於16日6時23分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返回。>>

2005年10月12日,中國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射了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第一次將中國兩名航天員-費俊龍、 聶海勝同時送上太空,進行「多人多天」的飛行任務。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 翟志剛、 劉伯明、 景海鵬順利升空。 27日,翟志剛身着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2008年9月28日傍晚時分,神舟七號飛船在順利完成空間出艙活動和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任務後,成功降落在內蒙古中部阿木 古朗草原上。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承載着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號飛船在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時07分進入軌道,開始「追趕」天宮。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時36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對接;11月14日20時許神舟八號完成與天宮一號的二次交會對接。

2012年6月16日,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駕乘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在順利完成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交會對接和手控交會對接,並進入天宮一號圓滿完成一系列科學實驗後,於6月29日安全返回地面。

2013年6月11日,中國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

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2021年10月16日0時23分,搭載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按照預定時間精準點火發射,約582秒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工程進展

1992年 載人航天工程研製建設開始全面展開。 1999年11月 進行了第一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1年1月 第二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3月 第三無人飛行試驗。 2002年12月 第四次無人飛行試驗。 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圓滿完成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飛船在太空運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 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了多人多天飛行。 2008年9月25日 21時10分,神舟七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將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等3名中國航天員送入太空。9月27日16時34分,神舟七號飛船運行第29圈,地面飛控中心下達出艙指令,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分別着中國自主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從俄羅斯引進的「海鷹」艙外航天服,成功地實施了出艙活動。 2011年1月14日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航天空間出艙活動工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2011年11月1日 5時58分,承載着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神舟八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6時07分進入軌道。 2011年11月3日 1時45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已順利實現首次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16日 18時30分,天宮一號順利實施兩次升軌控制,進入長期管理軌道。 2013年6月11日 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 2016年9月15日 22時04分09秒,天宮二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2016年10月17日 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Y11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 2016年10月19日 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自動交會對接成功。航天員景海鵬、陳東進入天宮二號。 發射平台及機構建立

2009年2月

海南航天發射中心的核心區正式破土動工。

2011年6月

載人航天工程項目評估中心正式成立。

系統組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着陸場系統、空間實驗室系統等八大系統組成。

航天員系統

航天員系統的主要任務是選拔、訓練航天員,並在訓練和載人飛行任務實施過程中,對航天員實施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在北京建設了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製了航天服、船載醫監醫保設備、個人救生等船載設備。

空間應用系統

空間應用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用於空間對地觀測和空間科學實驗的有效載荷。研製空間光學遙感設備、電子信息遙感設備等大型有效載荷,地球和空間環境監測、空間材料、空間生命、微重力流體物理等空間科學試驗裝置,開展相關研究及應用實驗。

載人飛船系統

載人飛船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神舟」載人飛船。「神舟」載人飛船採用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組成的三艙方案,額定乘員3人,可自主飛行7天,具有出艙活動和交會對接功能,可與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進行對接並停靠飛行半年。

運載火箭系統

運載火箭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滿足載人航天要求的大推力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多方面改進設計,控制系統採用冗餘技術,增加了故障檢測、逃逸救生等功能,增加了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

發射場系統

發射場系統主要任務是負責火箭、飛船和應用有效載荷在發射場的測試和發射,新建了航天員技術區,採用「垂直總裝、垂直測試、垂直運輸」及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先進測發模式。

測控通信系統

測控通信系統主要任務是完成飛行試驗的地面測量和控制。在原有衛星測控通信網的基礎上,研製建設了符合國際標準體制的S波段統一測控通信設備。形成了由地面測控站、海上測量船及中繼衛星組成的載人航天測控網。

着陸場系統

着陸場系統主要任務是搜救航天員和回收飛船返回艙,建設了主、副着陸場,設立了上升段陸上、海上應急救生區和運行段應急着陸區。

空間實驗室系統

空間實驗室系統主要任務是研製空間實驗室,包括具有交會對接功能的8噸級目標飛行器,為開展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科學實驗提供基本平台,為研製空間站積累經驗。

發展戰略

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

第二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並利用載人飛船技術改裝、發射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第三步,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目前,工程已完成了第一步任務和第二步任務第一階段的7次飛行任務。

工程領導

現任領導

中國載人航天現任工程領導 姓名

職務

李尚福

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部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

張克儉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尚宏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陰和俊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吳燕生

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袁潔

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陳肇雄

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

周建平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顧逸東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科學首席專家

王忠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楊利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陳善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周雁飛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劉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鄧一兵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唐一華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張柏楠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

歷任領導

總指揮:

丁衡高(1992年—1996年)

曹剛川(1996年—2002年)

李繼耐(2002年—2007年)

常萬全(2007年—2012年)

張又俠(2012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育林,許達哲,陰和俊,雷凡培,高紅衛,熊群力

總設計師:

王永志(1992年—2006年)

周建平(2006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鄭敏,陳善廣,周雁飛,楊利偉

工程意義

20年來,中國攻克並掌握了一大批尖端核心技術,設形成了基本完整配套的研製試驗體系,在大型系統工程組織管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工程帶動諸多領域和行業的創新發展與產業提升,成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凝聚、培養和造就了新一代航天高科技人才隊伍,成了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大激發了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熱愛祖國、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熱情。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而顯著的推動作用,生了深刻而長遠的社會影響。

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載人航天技術源於國防和軍事需求,冷戰時期前蘇聯和美國軍備競賽的產物,初目的是提高軍事威懾能力,持軍備競賽優勢,護國家傳統安全與現實利益。隨着世界科技的迅猛發展,類的生存空間與發展視野不斷延伸,家安全邊界得到拓展,益空間範圍得到擴大,宙空間的戰略意義更加突出,觀上為載人航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續增添新的需求和動力。

鞏固提升大國地位的需要[1]

載人航天是中國航天事業和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國際競爭中的重大戰略行動,顯中國人的探索與創造能力。載人航天工程作為一個民族勇於探索、敢於超越的重要標誌,於激發民族自豪感,強民族凝聚力,中華民族以新興面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意義十分重大。

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需要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文明與進步的永恆動力,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必然選擇。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活動疆域和生存空間的每一次拓展,極大地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動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如人類從陸地進入海洋、飛向天空一樣,入外層空間並向深空進發,識、開發和利用太空資源,人類不可迴避的歷史使命,茫茫宇宙不懈探索,將始終伴隨人類向未來更高文明層次邁進。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航天產業的技術含量高、產業鏈條長、產業轄射性強,許多行業領域發展具有很強的帶動作用,以為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載人航天融合眾多學科和高新技術,決人類在極端環境和高風險條件下的生存、工作等問題,現了對航天產業的最高要求,動科技進步,動相關產業發展的作用尤為明顯。

參考資料

  1.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搜狗,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