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100种中国符号-3)

中国瓷器最早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经历了数千年的技术革新,发展出唐三彩白瓷青瓷青花瓷五彩等种类繁多的陶瓷工艺。在中国古代宫廷中被大量的使用。[1]

瓷器的英文是“China”一词除了指的是中国,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与陶瓷之间的密切关系。它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最伟大的瑰宝。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瓷器被西方贵族们疯狂追捧,拥有中国瓷器是荣耀的象征,而且当时已被作为主要贸易品之一,出口至亚洲、伊斯兰文化圈、以及欧洲各国,其对中国的象征意义,可与丝绸齐名。[2]

目录

高温烧制而成

瓷器是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

3000多年前,就有原始瓷器诞生。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大约是在商朝。虽然当时的主要器皿是陶器,但是已经有不少原始瓷器在流通了。[3]

1000多年前,瓷器名窑已遍布大半个中国。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的工艺还在不断地革新,没有任何国家的瓷器制作水平能企及中国。

瓷器是经由陶器发展而来,一般烧制陶器只需要700到1000°C,超过1100°C就能烧制出原始瓷器,而超过1200°C就能烧造瓷器。

在汉朝时,烧造真正瓷器的瓷窑已经十分普及,但瓷器的外形和颜色非常有限。东汉时瓷器只有青瓷和黑瓷两种样式,一直到东汉末年,瓷器才有了白瓷这种样式。

瓷器的颜色区别在于釉料中铁的含量,汉朝时制作瓷器的原料比例与温度得不到稳定控制,品质差距极大。

中国、日本和欧美对于“瓷器”的定义不尽相同。在中国,不论坯土的玻璃化程度如何,在高温下烧成的施釉土制器物一般都称为“瓷器”。[4]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宋朝时,瓷器产业便开始百花齐放了,当时中国的造瓷业极为繁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成了宋瓷的代表。

其中汝、官、哥三窑是青瓷的代表,定窑则是白瓷的代表,而钧窑被评价为“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竟然可以烧出紫红色的渐变。[5]

1004--1007年,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赵恒命令昌南镇烧造御用瓷器,烧造成功了有"冰肌玉骨"美誉的青白瓷(又名影青瓷),[6] 甚得真宗皇帝喜爱,于是便把他的年号"景德"赐给昌南镇作为地名,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从此以后,这里就叫"景德镇"。

瓷都“景德镇”,名称延用至今,到现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东汉时,便有人在这里烧制陶瓷。到唐朝时,便能造出一种像玉一般晶莹润滑的青瓷和白瓷。[7]

登峰造极,史无前例

元、明两朝,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成为一家独大,作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景德镇瓷器不但海内闻名,而且海外亦然。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广为流誉,视其为富有和高贵的象征。

清朝瓷器的艺术价值是最高的,一反古董年代越久越贵的规律。在清朝时制瓷技术突飞猛进,霁青、霁红、甜白这三种极品釉彩烧造得登峰造极。由于康熙酷爱西洋文化,引进了西画技法、颜料等在瓷器上作画,于是诞生了珐琅彩和粉彩,清朝瓷器的样式就此变得史无前例的丰富,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瓷器水平。[8]

青花五彩

康熙青花瓷器在青花瓷制作的历史上,有著突出的贡献。[9]

青花从字面解释就是“青色花纹”,是指在白底上绘以蓝色图纹的瓷器。

青花瓷采用了“釉下彩”,即在白坯上施色再涂透明釉的工艺做法。使用氧化钴颜料在坯胎上绘出图案后涂上无色釉,在高火烧成后颜料会呈现青蓝色。通过浓淡的变化,就渲染了景物的阴阳向背,远近疏密,使画面的渲染富有立体感。因此康熙青花瓷器又被赞誉为“青花五彩”。[10]

五彩与三彩不同,是在白瓷的釉面上以多种颜料绘图(不一定为五种颜色)的瓷器。首先在白底上施透明釉后高火烧成,然后在釉上绘图,再放入被称为“锦窑”的小型窑炉进行低温烧制。

康熙时期的青花不仅在色彩上,独具风格,还创新出一些新的器型,如棒槌瓶。[11]这个时期的烧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十八世纪末期,康熙青花即掀起了收藏的热潮。

瓷器收藏面向“现代”

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

现代瓷指的是1960年后,生产的瓷器作品。一些现代瓷作品尤其是能反映新中国制瓷工艺水平的瓷器,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与投资价值。[12]

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开始注意到,现代艺术瓷也是个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一些做工精美、价格较低的现代瓷器在近几年来却越来越被一些收藏爱好者所看好。[13]

因此不少投资者,开始瞄准了具有升值潜力的现代瓷品市场。

参考资料